大夫曰:“秦、楚、燕、齐、周之封国也;三晋之君,齐之田氏,诸侯家臣也;内守其国,外伐不义,地广壤进,故立号万乘,而为诸侯。宗周修礼长文,然国翦弱,不能自存,东摄六国,西畏于秦,身以放迁,宗庙绝祀。赖先帝大惠,绍兴其后,封嘉颍川,号周子男君。秦既幷天下,东绝沛水,并灭朝鲜,南取陆梁,北却胡、狄,西略氐、羌,立帝号,朝四夷。舟车所通,足迹所及,靡不毕至。非服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矣。”

文学曰:“禹、舜,尧之佐也,汤、文,夏、商之臣也,其所以从八极而朝海内者,非以陆梁之地,兵革之威也。秦、楚、三晋号万乘,不务积德而务相侵,构兵争强而卒俱亡。虽以进壤广地,如食萴之充肠也,欲其安存,何可得也?夫礼让为国者若江、海,流弥久不竭,其本美也。苟为无本,若蒿火暴怒而无继,其亡可立而待,战国是也。周德衰,然后列于诸侯,至今不绝。秦力尽而灭其族,安得朝人也?”

大夫曰:“中国与边境,犹支体与腹心也。夫肌肤寒于外,腹心疾于内,内外之相劳,非相为赐也!唇亡则齿寒,支体伤而心憯怛。故无手足则支体废,无边境则内国害。昔者,戎狄攻太王于邠,踰岐、梁而与秦界于泾、渭,东至晋之陆浑,侵暴中国,中国疾之。今匈奴蚕食内侵,远者不离其苦,独边境蒙其败。诗云:‘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不征备,则暴害不息。故先帝兴义兵以征厥罪,遂破祁连、天山,散其聚党,北略至龙城,大围匈奴,单于失魂,仅以身免,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控弦之民,旃裘之长,莫不沮胆,挫折远遁,遂乃振旅。浑耶率其众以降,置五属国以距胡,则长城之内,河、山之外,罕被寇。于是下诏令,减戍漕,宽徭役。初虽劳苦,卒获其庆。”

文学曰:“周累世积德,天下莫不愿以为君,故不劳而王,恩施由近而远,而蛮、貊自至。秦任战胜以幷天下,小海内而贪胡、越之地,使蒙恬击胡,取河南以为新秦,而忘其故秦,筑长城以守胡,而亡其所守。往者,兵革亟动,师旅数起,长城之北,旋车遗镞相望。及李广利等轻计-计还马足,莫不寒心;虽得浑耶,不能更所亡。此非社稷之至计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秦、楚、燕、齐原本是周朝分封的国家;三晋的君主(指韩、赵、魏三国的君主),齐国的田氏(指田氏代齐后的齐国君主),原本是诸侯的家臣;他们对内守护自己的国家,对外讨伐不义,土地扩大,所以建立了万乘之国(指大国),成为诸侯。周朝(指东周)遵循礼制,崇尚文德,然而国家被削弱,不能自保,向东受六国的牵制,向西畏惧秦国,周王自身被放逐迁徙,宗庙祭祀断绝。依靠先帝(汉武帝)的大恩大德,重新振兴了周朝的后代,在颍川分封,封号为周子男君。秦国兼并天下后,向东吞并了沛水一带,向南夺取了陆梁地区,向北击退了胡、狄等少数民族,向西攻占了氐、羌等地,确立了皇帝的称号,使四方少数民族来朝拜。凡是车船能到达的地方,足迹能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这不是因为他们归服于秦朝的德行,而是畏惧秦朝的威势。力量强大别人就会来朝拜,力量弱小就要去朝拜别人。”

文学说:“大禹、舜,是尧的辅佐大臣,商汤、周文王,是夏朝、商朝的臣子,他们能使天下四方的人都来朝拜,不是凭借着土地广阔,也不是凭借着武力的威势。秦、楚、韩、赵、魏号称大国,不致力于积累德行却致力于相互侵犯,兴兵争斗逞强,最终都灭亡了。虽然他们扩大了土地,就像吃野菜填饱肚子一样,想要国家安定生存,怎么可能呢?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就像江海一样,源远流长不会枯竭,这是因为它的根本美好。如果没有根本,就像蒿草燃烧,火势猛烈却不能持续,国家的灭亡很快就会到来,战国时期就是这样。周朝的德行衰落,然后沦为诸侯,到现在(汉朝)周朝的后代已经断绝。秦国力量耗尽,宗族灭亡,怎么能让别人来朝拜呢?”

御史大夫说:“中原地区和边境地区,就像四肢和心脏一样。肌肤在外面受冻,心脏在内部患病,内外相互牵累,这不是相互赐予(恩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四肢受伤内心就会感到痛苦。所以没有手足,四肢就会残废,没有边境,国内就会受到危害。从前,戎狄在邠地攻打周太王,越过岐山、梁山,和秦国以泾水、渭水为界,向东侵犯到晋国的陆浑地区,侵扰中原,中原地区的人痛恨他们。如今匈奴像蚕食桑叶一样向内侵犯,远方的人不能摆脱他们带来的苦难,只有边境遭受他们的侵害。《诗经》说:‘心中忧愁凄惨,忧虑国家遭受暴虐。’不征伐防备,暴虐侵害就不会停止。所以先帝发动正义之师来讨伐匈奴的罪行,于是攻破了祁连山、天山,驱散了他们的党羽,向北攻占直到龙城,大规模包围匈奴,单于失魂落魄,仅仅自己逃脱,汉军乘胜追击,斩首和俘虏匈奴十余万人。那些能拉弓射箭的民众(指匈奴人),穿毡裘的首领,没有不胆战心惊的,受挫后远远地逃走,于是汉军整顿军队。浑耶王率领他的部众投降,设置五属国来抵御匈奴,这样长城以内,黄河、高山之外,很少遭受匈奴的侵犯。于是下诏书,减少戍守边境和漕运的劳役,减轻徭役。开始的时候虽然辛苦,最终获得了福庆。”

文学说:“周朝世世代代积累德行,天下没有人不愿意让它的君主统治,所以不费力就能成就王业,恩德的施予由近到远,蛮、貊等少数民族自然会来归附。秦国凭借战争胜利兼并天下,轻视天下却贪图胡、越的土地,派蒙恬攻打匈奴,夺取了黄河以南地区建立新秦,却忘记了原来的秦国,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最终失去了它所守护的国家。过去,战争频繁发动,军队多次出征,长城以北,战车和遗落的箭头随处可见。到李广利等人轻易出兵,只考虑到让战马跑回来,没有人不感到寒心;即使得到了浑耶王投降,也不能弥补所失去的。这不是治理国家的最好计策。”

注释:

三晋:指韩、赵、魏三国,他们原本是晋国的家臣,后来瓜分了晋国,成为诸侯。

田氏:指田氏代齐,齐国原本是姜氏的封国,后来田氏夺取了政权。

宗周:这里指周朝(东周)。

修礼长文:遵循礼制,崇尚文德。

翦弱:削弱。翦,同 “剪”。

放迁:放逐迁徙,这里指周王被驱逐。

绍兴:振兴,复兴。

周子男君:周朝后代被封为子男爵位的君主。

幷:同 “并”,兼并。

陆梁: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

朝:朝拜,这里指使四方少数民族来朝拜。

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这里指天下四方。

构兵:兴兵,发动战争。

萴(qū):一种野菜。

憯怛(cǎn dá):痛苦,忧伤。

邠(bīn):古地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控弦之民:指能拉弓射箭的民众,这里指匈奴人。

旃(zhān)裘:毡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

沮胆:胆战心惊。

振旅:整顿军队。

五属国:汉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属国,用来安置归降的少数民族。

亟(qì):频繁。

旋车遗镞(zú):战车和遗落的箭头。镞,箭头。

李广利:汉武帝时期的将领,曾多次出征匈奴、大宛等。

延伸阅读:

《史记・周本纪》:详细记载了周朝的兴衰历程,包括周朝的分封、礼制以及后来的衰落,可深入了解周朝的历史,与文中关于周朝的讨论相互印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国兼并天下、建立秦朝的过程,以及秦朝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有助于理解文中关于秦朝的内容。

《史记・匈奴列传》:对匈奴的历史、风俗以及与汉朝的关系有详细的描述,可进一步了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和亲等情况,与文中关于匈奴的讨论相关。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等学派关于国家治理、德治与法治等思想有深入分析,能帮助理解文中贤良文学和御史大夫的观点及背后的思想根源。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等方面的讨论。

《说苑・指武》: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军事、战争、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战争、德治、君臣关系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军事决策、国家治理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资治通鉴・汉纪》: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可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和战争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