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和
分类:卷八 浏览量:
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功勋粲然,着于海内,藏于记府,何命‘亡十获一’乎?夫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贤者离俗,智士权行,君子所虑,众庶疑焉。故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图始。此有司所独见,而文学所不睹。”
文学曰:“往者,匈奴结和亲,诸夷纳贡,即君臣外内相信,无胡、越之患。当此之时,上求寡而易赡,民安乐而无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数年之蓄,县官余货财,闾里耆老,咸及其泽。自是之后,退文任武,苦师劳众,以略无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间,民不能自守,发屯乘城,挽辇而赡之。愚窃见其亡,不睹其成。”
大夫曰:“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数为蛮、貊所绐,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剑定九州;今以九州而不行于匈奴。闾里常民,尚有枭散,况万里之主与小国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以天下之士民何不服?今有帝名,而威不信于长城之外,反赂遗而尚踞敖,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毕怒也。”
文学曰:“汤事夏而卒服之,周事殷而卒灭之。故以大御小者王,以强凌弱者亡。圣人不困其众以兼国,良御不困其马以兼道。故造父之御不失和,圣人之治不倍德。秦摄利衔以御宇内,执修棰以笞八极,骖服以罢,而鞭策愈加,故有倾衔遗棰之变。士民非不众,力勤非不多也,皆内倍外附而莫为用。此高皇帝所以仗剑而取天下也。夫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
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地为七十里。穆公开霸,孝公广业。自卑至上,自小至大。故先祖基之,子孙成之。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汤、武伐夏、商,诛桀、纣而为王。黄帝以战成功,汤、武以伐成孝。故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今四夷内侵,不攘,万世必有长患。先帝兴义兵以诛强暴,东灭朝鲜,西定冉、駹,南擒百越,北挫强胡,追匈奴以广北州,汤、武之举,蚩尤之兵也。故圣主斥地,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奋怒也,所以匡难辟害,以为黎民远虑。”
文学曰:“秦南禽劲越,北却强胡,竭中国以役四夷,人罢极而主不恤,国内溃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地夺诸侯,何嗣之所利?诗云:‘雍雍鸣鳱,旭日始旦。’登得前利,不念后咎。故吴王知伐齐之便,不知干遂之患。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是知一而不知十也。周谨小而得大,秦欲大而亡小。语曰:‘前车覆,后车戒。’‘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矣。”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汉朝建立以来,与匈奴友好往来并缔结和亲,送给单于的财物非常丰厚;然而匈奴并不因厚重的人质和丰厚的贿赂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反而暴虐侵害更加严重。先帝看到对匈奴用武力才能使其折服,用德怀不能使其归顺,所以扩充将帅的力量,招募奋勇作战的士兵,来惩罚匈奴的罪行;建立的功勋显著,闻名海内,记录保存在官府,怎么能说‘损失十分收获一分’呢?贪图安逸的人日后会面临危险,只考虑眼前的人会有近忧,贤能的人会超脱世俗,有智慧的人会权衡行事,君子所考虑的事情,一般人会对此产生怀疑。所以百姓可以和他们一起看到成功的结果,却不能和他们一起谋划事情的开始。这是主管官员独到的见解,而贤良文学们看不到这些。”
文学说:“过去,与匈奴缔结和亲,各少数民族纳贡称臣,君臣内外相互信任,没有匈奴、南越等的祸患。在那个时候,朝廷的需求少而且容易满足,百姓安乐无事,耕种田地获取食物,种植桑麻获取衣物,家家户户都有几年的积蓄,朝廷也有多余的财物,乡里的老人,都能受到恩泽。从那以后,放弃文治任用武力,使军队和百姓都受苦,去夺取没有实际用处的土地,在沙石之地设立郡县,百姓不能自行守卫,朝廷征发屯兵去守城,用车运送物资去供养他们。我私下认为这样做只有损失,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御史大夫说:“匈奴用虚名与汉朝交往,实际上却不顺从;多次被少数民族欺骗,不狠狠地惩治他们,这是为什么呢?高皇帝(刘邦)仗剑平定了九州;如今拥有九州却不能使匈奴服从。乡里的普通百姓,尚且有勇猛杀敌的决心,何况是统治万里的君主面对小小的匈奴呢?凭借天下的力量,还有什么不能摧毁的呢?凭借天下的士人百姓,还有什么人不能使他们归服呢?现在空有皇帝的名号,而威严不能在长城之外得到彰显,反而用财物贿赂匈奴,可匈奴依然傲慢无礼,这是五帝所不能容忍的,也是三王会极为愤怒的事情。”
文学说:“商汤侍奉夏朝,最终使夏朝归服;周武王侍奉商朝,最终灭掉了商朝。所以用大德来统治小国的可以成就王业,用强力欺凌弱小的会走向灭亡。圣人不会使他的百姓陷入困境而去兼并他国,优秀的车夫不会使他的马匹疲惫而去兼程赶路。所以造父驾车不会失去协调,圣人治理国家不会违背道德。秦朝贪图利益,用严酷的手段统治天下,拿着长长的鞭子去驱使百姓,驾车的马疲惫不堪,而鞭策更加严厉,所以发生了车毁马伤的变故。士人百姓不是数量不多,努力付出的也不是不够多,只是内部背离、外部依附,百姓不愿为朝廷效力。这就是高皇帝(刘邦)仗剑夺取天下的原因。如果两国君主友好联合,内外交往,天下安宁,世世代代没有祸患,士人百姓还会有什么事情呢?三王又何必愤怒呢?”
御史大夫说:“伯翳最初受封在秦地,土地只有七十里。秦穆公开创霸业,秦孝公扩大基业。从卑微走向尊贵,从小国发展成大国。所以先祖奠定基础,子孙成就大业。轩辕黄帝在涿鹿作战,杀死了两皞、蚩尤而成为帝王,商汤、周武王讨伐夏朝、商朝,诛杀夏桀、商纣而成就王业。所以辛勤的劳作,就像为了满足腹肠的需要一样。当前的事务,是为了后世的利益。如今四方少数民族入侵,如果不加以抵御,千秋万代都会有长久的祸患。先帝发动正义之师来诛灭强暴,向东灭掉朝鲜,向西平定冉、駹,向南擒获百越,向北挫败强大的匈奴,追击匈奴来扩大北方的疆土,这就像商汤、周武王的举动,也像黄帝讨伐蚩尤的用兵。所以圣明的君主开拓疆土,不是为了谋取私利,用兵也不只是为了发泄愤怒,而是为了匡正危难、避免祸害,为黎民百姓作长远的考虑。”
文学说:“秦朝向南擒获强劲的百越,向北击退强大的匈奴,耗尽中原的力量去役使四方少数民族,百姓疲惫到极点而君主却不体恤,国内崩溃而君主却不知道;所以一个人倡导起义而天下响应,陈涉起兵,诸侯夺取土地,这对后世的继承人有什么好处呢?《诗经》说:‘鹡鸰鸟雍雍鸣叫,旭日刚刚升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日后的灾祸。所以吴王知道讨伐齐国的便利,却不知道干遂的祸患。秦朝知道进取的好处,却不知道鸿门的危难。这是只知道一方面而不知道多方面。周朝谨慎对待小事而成就大业,秦朝想要强大却忽略小事。俗话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殷商的借鉴并不遥远,就在夏朝的时代。’”
注释:
聘遗:指送礼。
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
纪:因,因为。
改节:改变行为。
暴害:暴虐侵害。
先帝:这里指汉武帝。
广将帅:扩充将帅的力量。
招奋击:招募奋勇作战的士兵。
厥:代词,他们的。
粲然:显著的样子。
记府:官府,这里指记录功勋的地方。
偷安:贪图安逸。
虑近:只考虑眼前。
离俗:超脱世俗。
权行:权衡行事。
有司:主管官员。
纳贡:缴纳贡物,这里指称臣纳贡。
赡:满足。
耆老:老人。
退文任武:放弃文治任用武力。
略:夺取。
发屯:征发屯兵。
乘城:守城。
挽辇:用车运送物资。
市:交往。
绐:欺骗。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枭散:勇猛杀敌,这里指有勇猛的决心。
信:彰显,使…… 信服。
踞敖:傲慢无礼。敖,同 “傲”。
五帝:传说中的五位上古帝王,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毕怒:极为愤怒。
摄利衔:贪图利益,用严酷的手段。摄,摄取,贪图;利衔,这里指严酷的统治手段。
笞:驱使。
骖服:驾车的马。骖,古代指驾在车前两侧的马;服,古代指驾在车辕中间的马。
倍德:违背道德。倍,通 “背”。
造父:古代善于驾车的人。
倾衔遗棰:车毁马伤。衔,马嚼子;棰,鞭子。
内倍外附:内部背离,外部依附。倍,通 “背”。
伯翳:即伯益,相传为嬴姓始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秦地。
穆公: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孝公: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国君,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
轩辕:黄帝的名字。
两皞:一般指太皞、少皞,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蚩尤:传说中与黄帝作战的部落首领。
腹肠之养:就像为了满足腹肠的需要一样。
攘:抵御。
禽:同 “擒”,擒获。
罢极:疲惫到极点。罢,通 “疲”。
倡:倡导。
雍雍:和谐的样子。
鳱(jì):即 “鹡鸰”,一种鸟。
干遂:地名,吴王夫差在干遂被越王勾践打败。
鸿门:地名,指鸿门宴,刘邦在鸿门宴上险些被项羽杀害。
延伸阅读:
《史记・匈奴列传》:详细记载了匈奴的历史、风俗以及与汉朝的关系,包括和亲政策、战争等内容,可深入了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文中关于匈奴的讨论相互印证。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汉代的经济政策、财政状况以及与边疆战争相关的经济措施,有助于理解文中关于国家经济与军事行动的关系。
《汉书・食货志》:对汉代的经济制度、赋税政策等有详细描述,可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经济背景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等学派关于战争、治国、德治等思想有深入分析,能帮助理解文中贤良文学和御史大夫的观点及背后的思想根源。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经济与军事关系等方面的讨论。
《说苑・指武》: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军事、战争、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战争、德治、君臣关系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军事决策、国家治理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资治通鉴・汉纪》: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可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和战争等情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