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分类:卷二 浏览量:
大夫曰:“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学,招四方游士,山东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间,讲议集论,著书数十篇。然卒于背义不臣,使谋叛逆,诛及宗族。晁错变法易常,不用制度,迫蹙宗室,侵削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亲,吴、楚积怨,斩错东市,以慰三军之士而谢诸侯。斯亦谁杀之乎?”
文学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流,曾子不入胜母之闾。名且恶之,而况为不臣不子乎?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若夫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是盗,固与盗而不容于君子之域。春秋不以寡犯众,诛绝之义有所止,不兼怨恶也。故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夫以玙璠之玼,而弃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众,则天下无美宝信士也。晁生言诸侯之地大,富则骄奢,急即合从。故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所以均轻重,分其权,而为万世虑也。弦高诞于秦而信于郑,晁生忠于汉而雠于诸侯。人臣各死其主,为其国用,此解杨之所以厚于晋而薄于荆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按照《春秋》所记载的法则,君主和父母是不能被背叛的,有背叛的意图就一定要被诛杀。所以臣子的罪行没有比弑君更严重的,儿子的罪行没有比弑父更严重的。前些时候,淮南王、衡山王研习文献经典,招揽四方的游士,崤山以东的儒家、墨家学者都聚集在长江、淮河之间,讲学议论,汇集观点,著书几十篇。然而最终他们违背道义,做了不忠诚的臣子,阴谋叛乱,以至于诛杀连累到了宗族。晁错变革法令,改变常规,不遵循旧有的制度,逼迫皇室宗亲,侵害削弱诸侯的势力,使得藩国的臣子不依附朝廷,皇族骨肉之间不再亲近,吴王、楚王积累了怨恨,于是在东市斩杀了晁错,以此来安抚三军将士并且向诸侯谢罪。这又能怪谁杀了他呢?”
文学之士说:“孔子不喝盗泉的水,曾子不进入名叫胜母的里巷。对于不好的名声尚且厌恶,更何况是做出不忠不孝的事呢?因此孔子斋戒沐浴后上朝,把鲁国的乱事禀告鲁哀公。陈文子有十辆四匹马拉的马车,却舍弃这些离开齐国。古书上说:‘君子可以身处显贵,也可以身处贫贱,可以被判刑,也可以被杀害,但不可以让他作乱。’至于那些外表修饰得很好但内心没有真实品德,嘴里诵读着经典文章但行为却不遵循道义的人,这种人就是盗贼,本来就和盗贼一样,不被君子的领域所容纳。《春秋》不会因为少数人而冒犯多数人,诛杀的意义是有一定限度的,不会一概地怨恨厌恶。所以舜诛杀鲧,却举荐了鲧的儿子禹。如果因为美玉(玙璠)有瑕疵,就丢弃它的璞石,因为一个人的罪过,而牵连众人,那么天下就没有珍贵的宝物和值得信任的人了。晁错说诸侯的土地广大,财富多了就会骄奢,形势紧急时就会联合起来。所以趁着吴国的过错而削减它在会稽的封地,趁着楚国的罪行而夺取它在东海的封地,这是为了均衡诸侯势力的轻重,分散他们的权力,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弦高对秦国说了假话但对郑国很忠诚,晁错对汉朝忠诚却被诸侯视为仇敌。臣子各自为自己的君主效死,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这就是解杨被晋国厚待却被楚国轻视的原因。”
注释:
春秋之法:指《春秋》一书中所体现的法则、义理。《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其中包含着一些关于君臣、父子等伦理道德和政治规范的观念。
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君主和父母不能被有背叛的意图,一旦有这种意图就一定要被诛杀。将,这里指有叛逆、背叛的意图。
日者:前些时候,往日。
淮南、衡山:指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西汉时期的诸侯王,二人都曾谋反。修文学:研习文献经典,文学在这里指古代的文化典籍、学术知识。
游士: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游历,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谋为各诸侯国或权贵效力的人。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在古代是一个地理概念,这里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儒、墨: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
讲议集论:讲学议论,汇集观点、看法。
背义不臣:违背道义,做不忠诚的臣子。
谋叛逆:阴谋叛乱,图谋反对朝廷,夺取政权。
晁错: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曾向汉景帝提出削藩等改革主张,后被景帝诛杀。变法易常:变革法令,改变常规制度。
迫蹙(cù)宗室:逼迫皇室宗亲。迫蹙,逼迫,压迫。
侵削诸侯:侵害、削弱诸侯的势力和封地。
蕃臣:指藩国的臣子,即各诸侯国的臣子。不附:不依附朝廷。
骨肉不亲:皇族骨肉之间不再亲近。骨肉,这里指皇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吴、楚:指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他们是 “七国之乱” 的主要发动者,因不满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叛乱。积怨:积累怨恨。
斩错东市:在东市斩杀晁错。东市是古代长安的刑场,这里表示晁错被处死的地点。
谢诸侯:向诸侯谢罪,这里指汉景帝通过斩杀晁错来试图平息诸侯的愤怒和叛乱。
孔子不饮盗泉之流:孔子路过盗泉,虽口渴但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厌恶 “盗泉” 这个名字。盗泉,古泉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曾子不入胜母之闾:曾子不进入名叫胜母的里巷,因为 “胜母” 这个名字不符合他的道德观念。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以孝顺和品德高尚著称。闾,里巷。
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上朝,把鲁国的乱事禀告鲁哀公。这里体现了孔子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遵循礼仪的态度。
陈文子: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名须无。有马十乘:拥有十辆四匹马拉的马车,在当时是比较富有的象征。弃而违之:舍弃这些财产离开齐国,因为他不满当时齐国的政治状况。违,离开。
传曰:古书上说。这里的 “传” 指古代的文献典籍或传闻。
外饰其貌而内无其实:外表修饰得很好,但内心没有真实的品德和才能。
口诵其文而行不犹其道:嘴里诵读着经典文章,但行为却不遵循其中的道义。犹,遵循。
春秋不以寡犯众:《春秋》的原则不会因为少数人而冒犯多数人,即不会轻易因为少数人的行为而对多数人进行惩罚或否定。
诛绝之义有所止:诛杀的意义和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不会无限制地进行诛杀和惩罚。
不兼怨恶:不会一概地怨恨厌恶,即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过错而牵连众人,对所有人都抱有怨恨。
舜之诛,诛鲧;其举,举禹:舜诛杀了鲧(禹的父亲),但却举荐了禹。鲧因治水不力被舜处死,而禹继承父业,成功治水,被舜推举为继承人。
玙璠(yú fán):美玉名。玼(cī):瑕疵。
璞:未经雕琢的玉石,这里指包裹着美玉的石头。
因吴之过而削之会稽:趁着吴国的过错而削减它在会稽的封地。因,趁着。
因楚之罪而夺之东海:趁着楚国的罪行而夺取它在东海的封地。
均轻重:均衡诸侯势力的轻重,使各诸侯的实力相对平衡。
分其权:分散诸侯的权力,防止诸侯势力过大而威胁中央政权。
弦高: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他在去周地经商的途中,遇到秦军要袭击郑国,于是假称奉郑君之命,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使秦军以为郑国已有防备,从而撤军,保护了郑国。诞于秦:对秦国说了假话。信于郑:对郑国很忠诚。
解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曾被晋国派去郑国传达信息,途中被楚国抓获。楚国让他向郑国传达假消息,他表面答应,到了郑国却如实传达了晋国的命令。因此被晋国厚待,被楚国轻视。厚于晋:被晋国厚待。薄于荆:被楚国轻视。荆,楚国的别称。
延伸阅读: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详细记载了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谋反的经过,包括他们招揽游士、策划谋反的具体情节,以及最终的结局。通过阅读可以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对晁错的生平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包括他的政治主张、削藩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以及他最终被诛杀的过程。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晁错的思想和他在西汉政治舞台上的角色。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对《春秋》和《左传》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左传》是对《春秋》的重要补充和解释,通过阅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所蕴含的思想和历史背景,以及其中关于君臣、父子等伦理关系的论述。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著):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对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政治思想有深入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文中文学之士所引用的儒家观念和思想根源,以及不同学派在政治问题上的观点差异。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以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之间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问题的论辩,更深入地把握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汉代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于汉代藩国问题的学术论文:通过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可以了解学者们对汉代藩国制度、诸侯势力发展以及削藩政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进一步探讨晁错削藩政策的背景、目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文中文学之士引用了孔子、曾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事迹和言论,阅读这些儒家经典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理想和行为准则,以及它们在汉代社会中的影响。
《墨子》: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了解墨家的思想和主张,有助于理解文中提到的山东儒、墨咸聚的学术氛围,以及墨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