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曰:“齐桓公越燕伐山戎,破孤竹,残令支。赵武灵王踰句注,过代谷,略灭林胡、楼烦。燕袭走东胡,辟地千里,度辽东而攻朝鲜。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鸷鸟之追群雀。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及其后,蒙公死而诸侯叛秦,中国扰乱,匈奴纷纷,乃敢复为边寇。夫以小国燕、赵,尚犹却寇虏以广地,今以汉国之大,士民之力,非特齐桓之众,燕、赵之师也;然匈奴久未服者,群臣不幷力,上下未谐故也。”

文学曰:“古之用师,非贪壤土之利,救民之患也。民思之,若旱之望雨,箪食壶浆,以逆王师。故忧人之患者,民一心而归之,汤、武是也。不爱民之死,力尽而溃叛者,秦王是也。孟子曰:‘君不乡道,不由仁义,而为之强战,虽克必亡。’此中国所以扰乱,非蒙恬死而诸侯叛秦。昔周室之盛也,越裳氏来献,百蛮致贡。其后周衰,诸侯力征,蛮、貊分散,各有聚党,莫能相一,是以燕、赵能得意焉。其后,匈奴稍强,蚕食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国,引弓之民,幷为一家,一意同力,故难制也。前君为先帝画匈奴之策:‘兵据西域,夺之便势之地,以候其变。以汉之强,攻于匈奴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越之禽吴,岂足道哉!’上以为然。用君之义,听君之计,虽越王之任种、蠡不过。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余年,未见种、蠡之功,而见靡弊之效,匈奴不为加俛,而百姓黎民以敝矣。是君之策不能弱匈奴,而反衰中国也。善为计者,固若此乎?”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齐桓公越过燕国去攻打山戎,攻破孤竹国,消灭令支国。赵武灵王越过句注山,经过代谷,攻伐并消灭林胡、楼烦。燕国袭击并赶走东胡,开辟千里疆土,越过辽东去攻打朝鲜。蒙恬替秦国击退匈奴,就像猛禽追逐一群麻雀一样。匈奴受到威慑,十多年都不敢向南进犯。在那之后,蒙恬死后诸侯反叛秦国,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匈奴趁机侵扰,才敢再次成为边境的祸患。凭借小小的燕国、赵国,尚且能够击退敌寇来扩大疆土,如今凭借强大的汉朝,士人百姓的力量,远远超过齐桓公的军队以及燕国、赵国的军队;然而匈奴长久以来不能被征服,是因为群臣没有齐心协力,上下没有协调一致的缘故啊。”

文学说:“古代用兵,不是贪图土地的利益,而是为了解救百姓的祸患。百姓思念王师,就像大旱时盼望下雨一样,用箪盛着饭,用壶装着汤,迎接王师。所以为百姓的祸患担忧的君主,百姓会齐心归附他,商汤、周武王就是这样的君主。不爱惜百姓的生命,导致百姓力竭而反叛的,秦始皇就是这样的君主。孟子说:‘君主不向往道义,不遵循仁义,却发动战争,即使胜利也必定会灭亡。’这才是中原地区陷入混乱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蒙恬死了诸侯才反叛秦国。从前周朝强盛的时候,越裳氏前来进献,众多蛮夷都来进贡。后来周朝衰落,诸侯用武力征伐,蛮夷分散,各自结成团体,不能统一,所以燕国、赵国能够得志(指扩张领土)。在那之后,匈奴逐渐强大,蚕食诸侯的土地,所以打败并赶走月氏,凭借军事威慑,迁徙小国,那些能拉弓射箭的民众,合并成一个整体,齐心协力,所以难以被制服。以前有人为先帝谋划对付匈奴的策略:‘让军队占据西域,夺取有利地势,等待匈奴内部发生变化。凭借汉朝的强大,攻打匈奴的部众,就像用强弩射溃痈疽一样容易;这和越国擒获吴国相比,哪里值得一提呢!’先帝认为这个策略可行。采用了这样的策略,听从这样的计谋,即使是越王任用文种、范蠡也不过如此。任命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执掌政权十多年,没有看到像文种、范蠡那样的功绩,却看到了国家衰败的后果,匈奴没有因此屈服,而百姓却因此疲惫不堪。善于谋划的人,难道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注释:

山戎: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孤竹:古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

令支:古国名,在今河北迁安一带。

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推行 “胡服骑射” 改革,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句注:山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代谷:地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林胡、楼烦: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东胡: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蒙公:指蒙恬,秦朝名将,曾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指百姓欢迎、慰劳军队。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浆,米汤。

乡道:向往道义。乡,通 “向”。

越裳氏: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

禽:同 “擒”,擒获。

搜粟都尉:汉代官职,掌管军粮的征收和储备。

文种、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臣,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并打败吴国。

延伸阅读:

《史记・齐太公世家》:详细记载了齐桓公的生平事迹、称霸过程以及他与管仲的君臣合作,可深入了解齐桓公伐山戎等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史记・赵世家》:记录了赵国的历史,包括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以及攻打林胡、楼烦等事件,有助于理解赵国的军事扩张和改革。

《史记・匈奴列传》:对匈奴的历史、风俗以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有详细的描述,可进一步了解匈奴的发展和与汉朝的战争、和亲等情况,与文中关于匈奴的讨论相关。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能深入理解孟子 “君不乡道,不由仁义,而为之强战,虽克必亡” 等言论的内涵,以及孟子的仁政、民本等政治理念,把握文学引用孟子言论的意图。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边疆治理、民族关系、军事策略等方面的讨论。

《说苑・指武》: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军事、战争、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战争的正义性、德治与法治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军事决策、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资治通鉴・汉纪》: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可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和战争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