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
分类:卷六 浏览量:
大夫曰:“共其地,居是世也,非有灾害疾疫,独以贫穷,非惰则奢也;无奇业旁入,而犹以富给,非俭则力也。今曰施惠悦尔,行刑不乐;则是闵无行之人,而养惰奢之民也。故妄予不为惠,惠恶者不为仁。”
贤良曰:“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夏、商之季世无顺民,俗也。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故礼义立,则耕者让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人争则乱,乱则天下不均,故或贫或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昏暮叩人门户,求水火,贪夫不吝,何则?所饶也。夫为政而使菽粟如水火,民安有不仁者乎!”
大夫曰:“博戏驰逐之徒,皆富人子弟,非不足者也。故民饶则僭侈,富则骄奢,坐而委蛇,起而为非,未见其仁也。夫居事不力,用财不节,虽有财如水火,穷乏可立而待也。有民不畜,有司虽助之耕织,其能足之乎?”
贤良曰:“周公之相成王也,百姓饶乐,国无穷人,非代之耕织也。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则民富矣。上以奉君亲,下无饥寒之忧,则教可成也。语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百姓足而知荣辱。’故富民易与适礼。”
大夫曰:“县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忠焉能勿诲乎?爱之而勿劳乎?故春亲耕以劝农,赈贷以赡不足,通滀水,出轻系,使民务时也。蒙恩被泽,而至今犹以贫困,其难与适道若是夫!”
贤良曰:“古者,春省耕以补不足,秋省敛以助不给。民勤于财则贡赋省,民勤于力则功筑罕。为民爱力,不夺须臾。故召伯听断于甘棠之下,为妨农业之务也。今时雨澍泽,种悬而不得播,秋稼零落乎野而不得收。田畴赤地,而停落成市,发春而后,悬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劝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谓也。”水旱第三十六
大夫曰:“禹、汤圣主,后稷、伊尹贤相也,而有水旱之灾。水旱,天之所为,饥穰,阴阳之运也,非人力。故太岁之数,在阳为旱,在阴为水。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天道然,殆非独有司之罪也。”
贤良曰:“古者,政有德,则阴阳调,星辰理,风雨时。故行修于内,声闻于外,为善于下,福应于天。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而不破块,风不鸣条,旬而一雨,而必以夜。无丘陵高下皆熟。诗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今不省其所以然,而曰‘阴阳之运也’,非所闻也。孟子曰:‘野有饿殍,不知收也;狗豕食人食,不知检也;为民父母,民饥而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何异乎以刃杀之,则曰,非我也,兵也?’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趣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寡功节用,则民自富。如是,则水旱不能忧,凶年不能累也。”
大夫曰:“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可于众人之听,不至繁文稠辞,多言害有司化俗之计,而家人语。陶朱为生,本末异径,一家数事,而治生之道乃备。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贤良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器便与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
大夫曰:“卒徒工匠,以县官日作公事,财用饶,器用备。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用,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故有司请总盐、铁,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虽虞、夏之为治,不易于此。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刚柔和,器用便。此则百姓何苦?而农夫何疾?”
贤良曰:“卒徒工匠!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务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农事急,挽运衍之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谷新币易货;或时贳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更繇省约,县官以徒复作缮治道桥诸发,民便之。今总其原,壹其贾,器多坚 ,善恶无所择。吏数不在,器难得。家人不能多储,多储则镇生。弃膏腴之日,远市田器,则后良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繇以均剧,故百姓疾苦之。古者,千室之邑,百乘之家,陶冶工商,四民之求,足以相更。故农民不离畦亩,而足乎田器,工人不斩伐而足乎材木,陶冶不耕田而足乎粟米,百姓各得其便,而上无事焉。是以王者务本不作末,去炫耀,除雕琢,湛民以礼,示民以朴,是以百姓务本而不营于末。”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这个世道上,没有遭遇灾害和疾病瘟疫,却偏偏处于贫穷状态,不是因为懒惰就是因为奢侈;没有特殊的产业和其他收入来源,却仍然能够富裕充足,不是因为节俭就是因为勤劳努力。现在说施行恩惠时内心愉悦,执行刑罚时并不快乐;这就是怜悯没有品行的人,养活懒惰奢侈的百姓了。所以随意给予不是真正的恩惠,施恩惠给恶人不能算是仁爱。”
贤良说:“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没有祸乱的萌芽,这是教化的结果;夏朝、商朝的末世没有顺从的百姓,这是风俗的影响。因此,圣明的君主设立学校,申明教化,来引导百姓,等到政治教化融洽的时候,百姓本性仁爱并且懂得善良。所以礼义确立了,那么耕种的人在田野里也会相互谦让;礼义被破坏了,那么君子在朝堂上也会相互争斗。人们相互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天下财富分配不均,所以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裕。富裕了就会产生仁爱之心,生活富足了争斗就会停止。黄昏时敲别人的家门,求取水和火,贪婪的人也不会吝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他很富足。治理国家能让粮食像水和火一样充足,百姓怎么会有不仁爱的呢!”
御史大夫说:“那些赌博、赛马追逐的人,都是富人子弟,不是生活不富足的人。所以百姓富足了就会越礼奢侈,富有了就会骄横奢侈,坐着的时候懒散不振作,起来就做坏事,没见他们有仁爱之心。处理事情不努力,使用钱财不节俭,即使钱财像水和火一样多,贫穷很快也会到来。有百姓却不能蓄养(使他们富足),官吏即使帮助他们耕种纺织,难道能让他们富足吗?”
贤良说:“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时候,百姓富足安乐,国家没有穷人,并不是代替他们耕种纺织。整治他们的田地,减轻他们的赋税,百姓就会富裕了。对上能够侍奉君主和双亲,对下没有饥寒的忧虑,那么教化就可以成功了。俗话说:‘百姓已经富裕了,还要做什么呢?回答是,教育他们。’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义来规范他们,那么百姓就会趋向正义、依从善良,没有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哪里还会有奢侈、粗暴、傲慢的行为呢?管子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生活富足了,就知道荣辱。’所以使百姓富裕了就容易让他们遵守礼义。”
御史大夫说:“朝廷对于百姓,就像慈祥的父亲对于儿子一样:出于忠诚能不教诲他们吗?爱护他们能不让他们劳作吗?所以春天亲自耕种来鼓励百姓务农,赈济借贷来供养生活不足的百姓,疏通积水,释放罪行轻微的囚犯,让百姓抓紧农时。百姓蒙受了恩惠,到现在却仍然贫困,他们难以接受正确的道理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啊!”
贤良说:“古时候,春天视察耕种情况来补助生活不足的百姓,秋天视察收获情况来帮助收成不好的百姓。百姓在钱财上勤劳,那么贡赋就会减少;百姓在劳力上勤劳,那么土木工程就会很少。为百姓爱惜民力,不耽误他们片刻时间。所以召伯在甘棠树下审理案件,是因为怕妨碍农业生产。如今及时雨滋润大地,种子挂在那里却不能播种,秋天的庄稼在田野里零落却不能收获。田地荒芜,而村庄却像集市一样(人们不务农耕),春天到来之后,悬挂青幡、鞭打土牛(举行劝耕仪式),这恐怕不是圣明君主鼓励百姓耕种的本意,也不符合春天政令的要求。”(出自《盐铁论・水旱第三十六》)
御史大夫说:“大禹、商汤是圣明的君主,后稷、伊尹是贤能的丞相,然而他们也遭遇了水旱灾害。水旱灾害是上天造成的,饥荒和丰收是阴阳变化的结果,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所以按照太岁纪年的规律,太岁在阳位就会发生旱灾,在阴位就会发生水灾。每六年有一次饥荒,每十二年有一次大的灾荒。这是自然规律,恐怕不只是官吏的罪过吧。”
贤良说:“古时候,政治上有德行,那么阴阳就会调和,星辰就会有序,风雨就会按时到来。所以在内部修养品德,名声就会传到外面;在下面做好事,上天就会降福。周公记载纲纪(治理国家)天下就太平,国家没有早亡夭折的人,年成没有荒年。在那个时候,土地不被大的土块破裂(风调雨顺),风不吹动树枝,十天降一次雨,而且一定在夜里。无论丘陵高低的田地庄稼都能成熟。《诗经》说:‘阴云密布,细雨纷纷。’如今不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太平景象的原因),却说是‘阴阳变化的结果’,我没有听说过这种说法。孟子说:‘野外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去收殓;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去制止;作为百姓的父母官,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和用刀杀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当前的要务,在于消除百姓饥寒的忧患,废除盐铁专卖,摒弃与民争利,分配土地,鼓励发展农业,种植桑麻,充分利用土地肥力。减少劳役、节约用度,那么百姓自然就会富裕。如果能这样,水旱灾害就不会让人担忧,灾年也不会带来困扰了。”
御史大夫说:“议论的人贵在言辞简约而意思明确,能够让众人听懂,不要繁琐的文字和堆砌的言辞,过多的话会妨害官吏教化风俗的计划,就像家人之间的闲谈一样没有意义。陶朱公经营产业,农业和商业道路不同,一家从事多种事业,那么谋生的方法就完备了。如今朝廷铸造农具,让百姓致力于农业根本,不经营商业末业,就不会有饥寒的困扰。盐铁专卖有什么害处要废除呢?”
贤良说:“农业是天下的大业,铁器是百姓的重要生产工具。工具使用起来方便,那么花费的力气少就能收获多,农夫就乐于从事农业生产并努力劳作。工具不完备,那么田地就会荒芜,谷物就不能生长,花费的力气少,功效自然只有一半。工具方便和不方便,功效相差十倍甚至更多。朝廷铸造的铁器,大多是大型器具,致力于完成规定的任务和数量,不能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百姓使用的铁器又钝又破旧,割草都割不动,因此农夫劳作辛苦,收获的却很少,百姓深受其苦。”
御史大夫说:“士兵、刑徒和工匠,因为替朝廷每天做公事,财物费用充足,器具也完备。百姓自家合力铸造铁器,时间有限而且使用起来也很费力,铁的火候不够不能充分熔炼,坚硬和柔韧的程度不合适。所以官吏请求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铁器的规格用途,平定铁器的价格,来方便百姓和官府。即使是虞舜、夏禹治理天下,也不会改变这个做法。官吏明确教化,工匠尽力做事,那么铁器刚柔适中,使用起来就方便。这样百姓还有什么痛苦?农夫还有什么不满呢?”
贤良说:“那些士兵、刑徒和工匠!过去百姓能够自己缴纳赋税来铸造铁器、煮盐的时候,盐的价格和五谷相同,器具合用锋利而且实用。如今朝廷制作的铁器,大多质量差,使用起来费用也不节省,士兵和刑徒烦劳却不能尽力完成工作。百姓自家一起制作铁器,父子齐心协力,各自致力于制作好的器具,不好的器具就不会拿到市场上。农事紧急的时候,拉着铁器在田间小路上运送。百姓相互买卖,能够用财物、五谷和新的货币来交换物品;有时候还赊欠给百姓,不耽误农业生产。购买农具,各自都能得到想要的。劳役减少而且有节制,朝廷用刑徒来修复整治道路桥梁等工程,百姓觉得很方便。如今垄断了铁器生产的源头,统一了铁器的价格,铁器大多坚硬(但不实用),好坏无法选择。官吏经常不在,铁器很难买到。百姓不能大量储存铁器,储存多了就会生锈。荒废了肥沃田地耕种的日子,到很远的地方去买农具,就会错过良好的农时。盐铁的价格昂贵,百姓感到不方便。贫困的百姓有的用木犁耕地、用手除草,用土块碎土、粗茶淡饭。铁官卖不出去的器具,有时候就强行摊派给百姓。士兵和刑徒制作的铁器不符合标准,就时常命令百姓去帮忙。征发劳役没有限度,劳役因为分配不均而繁重,所以百姓深受其苦。古时候,有千户人家的城镇,有百辆兵车的家族,制陶、冶炼、工匠、商人,这四类人的需求,足以相互补充。所以农民不离开田地,就能得到足够的农具,工匠不砍伐树木就能得到足够的木材,制陶和冶炼的人不耕种田地就能得到足够的粮食,百姓各自得到便利,而君主也没有什么烦忧的事。因此圣明的君主致力于农业根本而不发展商业末业,去除炫耀的行为,废除雕琢的风气,用礼义来熏陶百姓,向百姓展示质朴的生活,所以百姓致力于农业根本而不经营商业末业。”
注释:
共其地,居是世: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这个世道上。
奇业旁入:特殊的产业和其他收入来源。
妄予:随意给予。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萌:萌芽,苗头。
季世:末世,末代。
庠(xiáng)序:古代的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防道(dǎo):引导。道,同 “导”。
洽:融洽,和谐。
喻善:懂得善良。
僭(jiàn)侈:越礼奢侈。僭,超越本分,旧时指下级冒用上级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
委蛇(wēi yí):形容懒散、不振作的样子。
相成王:辅佐周成王。相,辅佐。
田畴(chóu):田地。
税敛:赋税。
奉君亲:侍奉君主和双亲。
齐之以礼:用礼义来规范他们。齐,规范,整顿。
徙义:趋向正义。
入孝出悌: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友爱兄弟。悌,敬爱兄长。
陶朱:即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经商致富,号陶朱公。
本末:古代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县官:这里指朝廷。
听断:审理判决案件。
甘棠:树名。召伯曾在甘棠树下审理案件,后人用 “甘棠” 称颂官吏的政绩。
雨澍(shù)泽:雨水滋润。澍,及时雨。
悬青幡:悬挂青幡,古代在春天举行的一种劝耕仪式。
策土牛:鞭打土牛,也是古代春天劝耕的仪式。
禹、汤:大禹,夏朝开国君主;商汤,商朝开国君主。
后稷:周族的始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被尊为农神。
伊尹:商汤的贤相,辅助商汤灭夏。
饥穰(ráng):饥荒和丰收。穰,丰收。
太岁: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与岁星(木星)相应,又称岁阴或太阴。古人用它来纪年,认为它的运行与水旱灾害有关。
风不鸣条:风轻微得连树枝都不吹动,形容社会安定,风调雨顺。
旬而一雨:十天降一次雨。旬,十天。
有渰(yǎn)萋萋,兴雨祁祁:出自《诗经・小雅・大田》,意思是阴云密布,细雨纷纷。渰,阴云密布的样子;祁祁,众多的样子。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检:制止,约束。
务本:致力于农业根本。
末:商业、手工业等被认为是末业。
员程:规定的任务和数量。
不给:不能满足。
钝弊:又钝又破旧。
作剧:劳作辛苦。
卒徒:士兵和刑徒。
家人:这里指百姓自家。
褊(biǎn):狭窄,这里指时间有限。
铁力不销炼:铁的火候不够不能充分熔炼。
坚柔不和:坚硬和柔韧的程度不合适。
总盐、铁:实行盐铁专卖。总,统一管理,专卖。
一其用:统一铁器的规格用途。
平其贾(jià):平定铁器的价格。贾,同 “价”。
虞、夏:虞舜和夏朝。
工致其事:工匠尽力做事。致,尽力,专心。
占租:缴纳赋税。
中用:实用。
苦恶:质量差。
卒徒烦:士兵和刑徒烦劳。
戮力:齐心协力。
器不善者不集:不好的器具就不会拿到市场上。集,这里指拿到市场上交易。
挽运:拉着运送。
衍:这里指在道路上往来。
贳(shì):赊欠。
作业:农业生产。
更繇(yáo):劳役。繇,同 “徭”。
徒复作:刑徒。
原:源头,这里指铁器生产的源头。
镇(zhèn):同 “锈”,生锈。
膏腴:肥沃。
良时:良好的农时。
木耕手耨(nòu):用木犁耕地、用手除草。耨,除草。
土耰(yōu):用土块碎土。耰,碎土的农具,这里作动词。
淡食:粗茶淡饭。
颇赋与民:强行摊派给百姓。颇,略微,这里有强行的意思。
作不中呈:制作的铁器不符合标准。呈,标准。
发征:征发劳役。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有千户人家的城镇,有百辆兵车的家族。邑,城镇;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陶冶:制陶和冶炼的人。
四民:指士、农、工、商四类人,这里指农、工、商(陶冶属工)。
湛(jiān)民以礼:用礼义来熏陶百姓。湛,通 “渐”,浸润,熏陶。
延伸阅读:
《论语集注》(朱熹著):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仁德、礼义、教化以及为政之道的内容,有助于理解贤良所表达的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义规范来治理国家、引导百姓的思想,如 “齐之以礼”“入孝出悌” 等观念的出处和内涵。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孟子的思想强调仁政、民本等,对理解文中贤良引用孟子关于 “野有饿殍” 的论述以及其背后的政治理念有很大帮助,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古代儒家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之道。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古代一些著名商人的事迹和商业活动,可与文中提到的陶朱公经营产业以及关于农业和商业的讨论相互对照,了解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思想。
《汉书・食货志》:详细记录了汉代的经济制度、农业生产、赋税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理解文中关于土地、赋税、农业生产以及盐铁专卖等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能帮助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胡寄窗著):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农业、商业、财政等方面的思想有深入分析,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本文中御史大夫和贤良在经济政策和治理理念上的争论。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