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进曰:“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强楚而霸诸侯。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也。”

文学曰:“礼义者,国之基也,而权利者,政之残也。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管仲专于桓公,以千乘之齐,而不能至于王,其所务非也。故功名隳坏而道不济。当此之时,诸侯莫能以德,而争于公利,故以权相倾。今天下合为一家,利末恶欲行?淫巧恶欲施?大夫君以心计策国用,构诸侯,参以酒榷,咸阳、孔仅增以盐、铁,江充、杨可之等,各以锋锐,言利末之事析秋毫,可为无间矣。非特管仲设九府,徼山海也。然而国家衰耗,城郭空虚。故非特崇仁义无以化民,非力本农无以富邦也。”

御史曰:“水有猏\獭而池鱼劳,国有强御而齐民消。故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张廷尉论定律令,明法以绳天下,诛奸猾,绝幷兼之徒,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大夫君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罪,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歛不增而用足。夫损益之事,贤者所睹,非众人之所知也。”

文学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夫拙医不知脉理之腠,血气之分,妄刺而无益于疾,伤肌肤而已矣。今欲损有余,补不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矣。严法任刑,欲以禁暴止奸,而奸犹不止,意者非扁鹊之用针石,故众人未得其职也。”

御史曰:“周之建国也,盖千八百诸侯。其后,强吞弱,大兼小,幷为六国。六国连兵结难数百年,内拒敌国,外攘四夷。由此观之:兵甲不休,战伐不乏,军旅外奉,仓库内实。今以天下之富,海内之财,百郡之贡,非特齐、楚之畜,赵、魏之库也。计委量入,虽急用之,宜无乏绝之时。顾大农等以术体躬稼,则后稷之烈,军四出而用不继,非天之财少也?用针石,调阴阳,均有无,补不足,亦非也?上大夫君与治粟都尉管领大农事,灸刺稽滞,开利百脉,是以万物流通,而县官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此者扁鹊之力,而盐、铁之福也。”

文学曰:“边郡山居谷处,阴阳不和,寒冻裂地,冲风飘卤,沙石凝积,地势无所宜。中国,天地之中,阴阳之际也,日月经其南,斗极出其北,含众和之气,产育庶物。今去而侵边,多斥不毛寒苦之地,是犹弃江皋河滨,而田于岭阪菹泽也。转仓廪之委,飞府库之财,以给边民。中国困于繇赋,边民苦于戍御。力耕不便种籴,无桑麻之利,仰中国丝絮而后衣之,皮裘蒙毛,曾不足盖形,夏不失复,冬不离窟,父子夫妇内藏于专室土圜之中。中外空虚,扁鹊何力?而盐、铁何福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进言说:“从前姜太公被封在营丘,他开垦荒地居住在那里。当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于是他开辟发展商业等末业的途径,极尽女工的精巧技艺。因此邻国与齐国交往,齐国财富积聚,货物增殖,世代成为强国。管仲辅佐齐桓公,继承了先君的基业,实行调节物价高低的变革,向南使强大的楚国归服,从而称霸诸侯。如今御史大夫您修习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的治国之术,统一管理盐铁事务,开发山川的资源使万物增殖。因此朝廷财用富饶充足,百姓也不贫困匮乏,农业和商业都获得利益,上上下下都很富足,这是精心筹划计算所带来的结果,并非仅仅依靠农耕和种桑养蚕这些农业活动。”

文学之士说:“礼义,是国家的基础,而追逐财利和权势,是对政治的残害。孔子说:‘能够用礼和谦让来治理国家吗?那有什么困难呢。’伊尹、姜太公凭借百里之地使他们的君主兴盛起来,管仲一心辅佐齐桓公,拥有千乘兵车的齐国,却不能达到称王天下的地步,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不对。所以他们的功绩和名声毁坏,治国之道也不能成功。在那个时候,诸侯没有谁能凭借德行来治理国家,而是都在争夺公共利益,所以用权势相互倾轧。如今天下统一为一个整体,为什么还要推行发展商业等末业的做法呢?为什么还要施行过度奇巧的技艺呢?御史大夫您用心谋划计算国家的财用,联合诸侯,加上实行酒类专卖,东郭咸阳、孔仅又增加了盐铁专卖,江充、杨可等人,各自凭借敏锐的手段,谈论发展商业等末业的事情时剖析得极为精细,可说是无孔不入了。这不仅仅是像管仲那样设置九府,谋取山海的利益。然而国家却衰败损耗,城郭空虚。所以不崇尚仁义就无法教化百姓,不致力于发展农业根本就无法使国家富强。”

御史说:“水里有水獭,池塘里的鱼就会不得安宁,国家有强横凶暴的人,平民百姓就会受到侵害。所以茂密的树林下面没有丰美的野草,大块的土地之间没有茁壮的禾苗。治理国家的道理,就是要铲除奸邪和豪强,这样之后百姓才能公平,各自安居乐业。廷尉张汤讨论制定法律条令,明确法律来约束天下,诛杀奸诈狡猾的人,杜绝那些兼并土地的人,从而使强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负人少的。御史大夫您筹划谋略,规划国家的财用,掌控天下盐铁等各种利益,来排挤富商大贾,允许人们买官赎罪,减少富有的人的财富,补充贫困的人的不足,使百姓得到平均。因此军队四处征伐,赋税没有增加而国家财用却足够。关于增减变化的事情,是贤能的人才能明白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

文学之士说:“扁鹊按脉诊断就能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阳气太盛,就减少阳气来调和阴气,寒气太盛,就减少寒气来调和阳气,因此气脉调和,邪气就不会留存了。那些医术拙劣的医生不懂得脉理的关键、血气的分布,胡乱扎针不仅对疾病没有益处,只是伤害肌肤罢了。如今想要减少富有的人的财富,补充贫困的人的不足,结果却是富有的人更加富有,贫困的人更加贫困。严厉地施行法律、任用刑罚,想要以此禁止暴力、制止奸邪,然而奸邪仍然不能停止,想来是没有像扁鹊那样正确地使用针石(治疗),所以众人没有尽到他们的职责。”

御史说:“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大概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后来,强大的诸侯吞并弱小的,大的诸侯兼并小的,合并成了六个国家。六国连年用兵,互相结仇,持续了数百年,对内抵御敌国,对外抗击四方的少数民族。从这一点来看:战争没有停止,攻伐不断,对外供养军队,国内仓库充实。如今凭借天下的财富,四海之内的钱财,上百个郡国的贡赋,不只是像从前齐国、楚国积聚的财富,赵国、魏国仓库里的钱财。计算谋划,根据收入来安排支出,即使有紧急的用处,也应该不会有匮乏断绝的时候。只是大司农等官员如果能按照农业生产的规律亲自耕种,就会有后稷那样的功业,如今军队四处出征而财用却接续不上,难道是上天赐予的财富少吗?(还是说)像使用针石治疗一样,调节阴阳,均衡有无,补充不足,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呢?御史大夫您和治粟都尉主管国家的农业事务,像针灸治疗疾病一样解决滞留的问题,开通各种财利的脉络,因此万物得以流通,朝廷也富足殷实。在这个时候,四处征伐暴乱,战车和铠甲的费用,战胜敌人所给予的赏赐,要用亿万来计算,这些都由大司农来供给。这是像扁鹊那样的能力带来的结果,也是盐铁专卖的福分啊。”

文学之士说:“边境郡县的百姓居住在山谷之中,阴阳之气不调和,寒冷冰冻使大地裂开,暴风裹挟着盐碱,沙石凝结堆积,地势不适宜(农业生产)。中原地区,处于天地的中间,阴阳交汇的地方,太阳和月亮从它的南边经过,北斗星从它的北边升起,蕴含着和谐的气息,能够孕育万物。如今离开中原去侵犯边境,大量开垦不毛之地和寒冷艰苦的地方,这就好像是放弃江边河边肥沃的土地,却到山岭山坡和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去耕种一样。转运仓库里储备的粮食,耗费府库里的钱财,来供给边境的百姓。中原地区被赋税徭役所困扰,边境的百姓被戍守防御的事情所苦。努力耕种却不方便种植和买入粮食,没有种桑麻的利益,要依赖中原的丝絮才能做衣服穿,穿着兽皮的衣服,连身体都遮盖不住,夏天不能离开厚厚的衣服,冬天不能离开洞穴,父子夫妇都住在狭小的土屋之中。国家内外都很空虚,扁鹊又有什么能力呢?盐铁专卖又有什么福分呢?”

注释:

太公:即姜太公吕尚,周朝开国元勋,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营丘: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淄一带,是齐国最初的都城。

辟草莱:开垦荒地。草莱,指荒地。

地薄:土地贫瘠。

通利末之道:开辟发展商业等末业的途径。古代以农业为本,商业、手工业等为末业。

极女工之巧:极尽女工的精巧技艺,指发展手工业。

财畜货殖:财富积聚,货物增殖。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桓公: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袭:继承。先君:指齐桓公之前的齐国国君。

行轻重之变:实行调节物价高低的变革。轻重,指物价的高低,是管仲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之一。

南服强楚:向南使强大的楚国归服。

大夫君:这里指御史大夫。

总一盐、铁:统一管理盐铁事务,即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县官:指朝廷。

饶足:富饶充足。

本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手工业等。

礼义:儒家倡导的礼仪和道德规范。

权利:这里指追逐财利和权势。

政之残:对政治的残害。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能够用礼和谦让来治理国家吗?那有什么困难呢。

伊尹:商汤的贤相,辅助商汤建立商朝。以百里兴其君:凭借百里之地使他的君主兴盛起来。

专于桓公:一心辅佐齐桓公。

千乘之齐:拥有千乘兵车的齐国,形容齐国国力较强。

王:称王天下。

务:追求的目标,所做的事情。

功名隳(huī)坏:功绩和名声毁坏。隳,毁坏。

道不济:治国之道不能成功。

公利:公共利益,这里指诸侯之间争夺的利益。

权相倾:用权势相互倾轧。

淫巧:过度奇巧的技艺,这里指不符合实用的、过于奢华的工艺。

心计:谋划计算。

构诸侯:联合诸侯,这里指采取一些措施使诸侯与朝廷的关系紧密。

酒榷(què):酒类专卖制度。

咸阳:即东郭咸阳,汉武帝时的大农丞,以经营盐铁致富,后参与盐铁专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孔仅:西汉时期的官员,曾和东郭咸阳一起主管盐铁事务。

江充:西汉武帝时大臣,以严厉执法著称,曾参与一些经济政策的实施。杨可:西汉时期参与推行告缗令等经济政策的官员,告缗令是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措施之一。

锋锐:敏锐的手段。

析秋毫:剖析得极为精细。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无间:无孔不入,这里指对发展商业等末业的事情考虑得非常细致、全面。

九府:古代掌管财政的九个官署,相传为周时所设。徼(jiǎo)山海:谋取山海的利益,指对山林、矿产、渔业等资源的开发利用。

衰耗:衰败损耗。

城郭:城墙,这里指城市。

化民:教化百姓。

力本农:致力于发展农业根本。

猏獭(jiān tǎ):即水獭,一种以鱼为食的动物。

强御:强横凶暴的人。齐民:平民百姓。

茂林:茂密的树林。

大块:这里指大片的土地。

秽:奸邪,丑恶的人或事。豪:豪强。

均平:公平。

宇: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生活。

张廷尉:即张汤,西汉时期的酷吏,曾担任廷尉,参与制定法律条令。

绳:约束,制裁。

奸猾:奸诈狡猾的人。

幷兼之徒:兼并土地的人,指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兼并他人土地的豪强。

凌:欺凌。

暴:欺负,侵害。

运筹策:筹划谋略。

建国用:规划国家的财用。

笼:掌控,垄断。

富商大贾(gǔ):拥有大量财富的商人。

买官赎罪:允许人们通过购买官职来赎罪,是当时的一种政策。

损有余,补不足:减少富有的人的财富,补充贫困的人的不足。

齐:使…… 平均,均衡。黎民:百姓。

兵革:兵器和甲胄,这里指军队。

赋歛(liǎn):赋税。歛,同 “敛”。

扁鹊: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名秦越人,医术高超。抚息脉:按脉诊断。

疾所由生:疾病产生的原因。

阳气、阴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两种气,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脉理之腠(còu):脉理的关键。腠,这里指关键、要害。

血气之分:血气的分布。

妄刺:胡乱扎针。

针石:古代治病用的针和石针,这里指代治疗方法。

周之建国:周朝建立。

千八百诸侯:大概有一千八百个诸侯,形容周朝初期诸侯众多。

强吞弱,大兼小:强大的诸侯吞并弱小的诸侯,大的诸侯兼并小的诸侯。

幷为六国:合并成了六个国家,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连兵结难:连年用兵,互相结仇。

内拒敌国,外攘四夷:对内抵御敌国,对外抗击四方的少数民族。攘,抵御,抗击。

兵甲:兵器和铠甲,这里指战争。

军旅外奉:对外供养军队。

仓库内实:国内仓库充实。

百郡:上百个郡国,指西汉时期的众多郡国。

齐、楚之畜:齐国、楚国积聚的财富。

赵、魏之库:赵国、魏国仓库里的钱财。

计委量入:计算谋划,根据收入来安排支出。

顾:只是。大农:即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经济的官职。术体躬稼:按照农业生产的规律亲自耕种。

后稷:周人的始祖,善于种植庄稼,被尊为农神。烈:功业。

上大夫君:即御史大夫。治粟都尉:西汉时期掌管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的官职。

灸刺稽滞:像针灸治疗疾病一样解决滞留的问题。稽滞,滞留,这里指国家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开利百脉:开通各种财利的脉络,比喻使国家的经济流通顺畅。

万物流通:万物得以流通,这里指各种物资和财富能够顺利地流通和分配。

克获之赏:战胜敌人所给予的赏赐。

大司农:掌管国家财政经济的官职,负责国家的赋税、粮食储备等事务。

边郡:边境郡县。

阴阳不和:阴阳之气不调和,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和适宜生存的基础,这里形容边境地区自然环境不佳。

冲风飘卤:暴风裹挟着盐碱。卤,盐碱。

中国:指中原地区。

日月经其南,斗极出其北:太阳和月亮从它的南边经过,北斗星从它的北边升起,形容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

含众和之气:蕴含着和谐的气息。

产育庶物:能够孕育万物。

去而侵边:离开中原去侵犯边境,这里指朝廷开发边境地区。

斥:开垦。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

江皋河滨:江边河边,指肥沃的土地。

田:耕种。岭阪:山岭山坡。菹(zū)泽: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转仓廪之委:转运仓库里储备的粮食。仓廪,仓库;委,储备的粮食。

飞府库之财:耗费府库里的钱财。飞,这里指快速耗费。

繇(yáo)赋:赋税徭役。繇,同 “徭”。

戍御:戍守防御。

力耕不便种籴(dí):努力耕种却不方便种植和买入粮食。籴,买入粮食。

仰:依赖。丝絮:丝和棉絮,这里指做衣服的材料。

皮裘蒙毛:穿着兽皮的衣服。

曾:竟然。

夏不失复:夏天不能离开厚厚的衣服。复,这里指厚衣服。

冬不离窟:冬天不能离开洞穴。

专室土圜(yuán):狭小的土屋。专室,狭小的房间;土圜,土屋。

中外:国家内外,中,指中原地区;外,指边境地区。

延伸阅读:

《史记・齐太公世家》:详细记载了姜太公封齐以及齐国早期的发展历史,包括太公治齐的措施和齐国逐渐强大的过程,对于理解文中提到的姜太公在营丘的治理以及齐国的兴起很有帮助。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了管仲和晏婴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政治、经济措施和思想,可深入了解管仲的 “轻重之变” 等政策,与文中内容相互印证。

《汉书・食货志》:全面阐述了西汉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状况,包括农业、商业、财政等方面,对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有详细记载,有助于理解御史和文学之士关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争论。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胡寄窗著):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对儒家、法家等学派在经济问题上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能帮助理解文学之士强调礼义、力本农和御史主张盐铁专卖等观点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