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史曰:“山陵不让椒跬,以成其崇;君子不辞负薪之言,以广其名。故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距谏者塞,专己者孤。故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诗云:‘询于刍荛。’故布衣皆得风议,何况公卿之史乎?春秋士不载文,而书咺者,以为宰士也。孔子曰:‘虽不吾以,吾其与闻诸。’仆虽不敏,亦尝倾耳下风,摄齐句指,受业径于君子之涂矣。使文学言之而是,仆之言有何害?使文学言之而非,虽微丞相史,孰不非也?”

文学曰:“以正辅人谓之忠,以邪导人谓之佞。夫怫过纳善者,君之忠臣,大夫之直士也。孔子曰:‘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今子处宰士之列,无忠正之心,枉不能正,邪不能匡,顺流以容身,从风以说上。上所言则苟听,上所行则曲从,若影之随形,响之于声,终无所是非。衣儒衣,冠儒冠,而不能行其道,非其儒也。譬若土龙,文章首目具而非龙也。葶历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子非孔氏执经守道之儒,乃公卿面从之儒,非吾徒也。冉有为季氏宰而附益之,孔子曰:‘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故辅桀者不为智,为桀敛者不为仁。”丞相史默然不对。

白话文翻译:

丞相史说:“高山大岭不拒绝微小的土石和半步的距离,因此才能成就它的高峻;君子不拒绝樵夫等普通人的意见,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名声。所以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聪慧明智,拒绝接受劝谏的人思想闭塞,独断专行的人会陷入孤立。所以谋划事情能和下属商议的人不会有失策的时候,做事能发动众人的人不会有不成功的功业。《诗经》说:‘向樵夫等普通人询问意见。’所以平民百姓都能够发表议论,何况是公卿的属官呢?《春秋》中一般士人不记载其言论,但记载了咺的事情,是因为咺是宰士(官职)。孔子说:‘虽然不任用我,我也应该参与听闻这些政事。’我虽然不聪明,也曾认真倾听,整理好衣服恭敬地请教,在君子的学问道路上接受过教导。如果文学之士说的是正确的,我的话又有什么妨害呢?如果文学之士说的是错误的,即使没有我这个丞相史,谁又不会去反驳呢?”

文学之士说:“用正确的道理辅佐别人叫做忠诚,用邪恶的思想引导别人叫做奸佞。能够矫正君主的过错并使其采纳善言的人,是君主的忠臣,是大夫中的正直之士。孔子说:‘大夫有三个能直言谏诤的臣子,即使他没有道德,也不会失去自己的采邑。’如今你处在宰士的职位上,没有忠诚正直的心,见到错误不能纠正,见到邪恶不能匡正,随波逐流来保全自身,迎合君主的心意来取悦君主。君主所说的就随便听从,君主所做的就歪曲顺从,就像影子跟随身体,回声回应声音一样,最终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穿着儒生的衣服,戴着儒生的帽子,却不能践行儒家的道义,这不是真正的儒生。就好像土做的龙,虽然花纹、头和眼睛都具备,但它不是真正的龙。葶苈看起来像菜但味道却不同,玉石看起来相似但却是不同的类别。你不是像孔子那样手拿经书、坚守道义的儒生,而是公卿面前一味顺从的儒生,不是我们这类人。冉有做季氏的家臣却帮着季氏增加财富,孔子说:‘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所以辅佐夏桀那样的暴君的人不能算聪明,为夏桀聚敛财富的人不能算仁爱。” 丞相史沉默着没有回应。

注释:

山陵不让椒跬:山陵不拒绝微小的土石和半步的距离。让,拒绝;椒,这里可理解为微小的土石;跬,半步。

负薪之言:指樵夫等普通人的意见。负薪,背柴,代指樵夫等下层百姓。

多见者博,多闻者知: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聪慧明智。知,同 “智”。

距谏者塞:拒绝接受劝谏的人思想闭塞。距,同 “拒”。

专己者孤:独断专行,只相信自己的人会陷入孤立。

谋及下者无失策,举及众者无顿功:谋划事情能和下属商议的人不会有失策的时候,做事能发动众人的人不会有不成功的功业。顿,停顿,这里指不成功。

询于刍荛(chú ráo):出自《诗经・大雅・板》,意思是向樵夫等普通人询问意见。刍,割草;荛,砍柴,刍荛代指樵夫等下层百姓。

风议:发表议论。

春秋士不载文,而书咺者,以为宰士也:《春秋》中一般士人不记载其言论,但记载了咺的事情,是因为咺是宰士(官职)。具体所指的 “咺” 的事迹在《春秋》及相关注释中有更详细的记载,此处强调宰士的特殊性。

虽不吾以,吾其与闻诸: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虽然不任用我,我也应该参与听闻这些政事。以,用;与闻,参与听闻。

倾耳下风:认真倾听。下风,风向的下方,这里表示谦卑地倾听。

摄齐(zī)句指:整理好衣服,恭敬地请教。摄齐,整理好衣服的下摆;句指,曲折手指,这里表示恭敬的样子。

仆:自称的谦词,相当于 “我”。

怫(fú)过纳善:矫正过错并使其采纳善言。怫,矫正。

争(zhèng)臣:能直言谏诤的臣子。争,同 “诤”。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出自《孝经・谏诤章》,意思是大夫有三个能直言谏诤的臣子,即使他没有道德,也不会失去自己的采邑。家,这里指大夫的采邑。

枉不能正,邪不能匡:见到错误不能纠正,见到邪恶不能匡正。枉,弯曲,这里指错误。

顺流以容身,从风以说上:随波逐流来保全自身,迎合君主的心意来取悦君主。说,同 “悦”。

苟听:随便听从。

曲从:歪曲顺从。

衣儒衣,冠儒冠:穿着儒生的衣服,戴着儒生的帽子。第一个 “衣” 和 “冠” 作动词,穿、戴的意思。

土龙:用土制作的龙,古代常用于祈雨等仪式,徒有龙的外形而无龙的实质。

文章:这里指土龙的花纹。

葶苈(tínɡ lì):一种植物,叶子像菜但味道苦涩。

执经守道:手拿经书,坚守道义。

面从:表面顺从。

冉有为季氏宰而附益之:冉有做季氏的家臣却帮着季氏增加财富。冉有,孔子的弟子;季氏,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附益,增加(财富)。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出自《论语・先进》,孔子因冉有帮助季氏聚敛财富而让弟子们声讨他。小子,指孔子的弟子们。

辅桀者不为智,为桀敛者不为仁:辅佐夏桀那样的暴君的人不能算聪明,为夏桀聚敛财富的人不能算仁爱。桀,夏朝的末代君主,以残暴著称。

延伸阅读:

《论语集注》(朱熹著):对《论语》中引用的孔子言论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对于忠诚、正直等品德的要求。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对《诗经》的内容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和注释,可帮助理解文中引用的《诗经》语句的原意和背景。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对《春秋》及《左传》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能深入了解《春秋》中关于人物和事件的记载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著):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的政治思想以及君臣关系、臣子的职责等方面有深入分析,可帮助理解文学之士和丞相史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

《礼记正义》(孔颖达等撰):《礼记》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对理解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本文中关于忠诚、正直、礼仪等方面的讨论相关。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苑・臣术》:西汉刘向所著,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臣子的行为准则、如何辅佐君主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忠诚、奸佞以及臣子职责的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君臣关系、道德观念以及不同人物的行为和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