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曰:“盲者口能言白黑,而无目以别之。儒者口能言治乱,而无能以行之。夫坐言不行,则牧童兼乌获之力,蓬头苞尧、舜之德。故使言而近,则儒者何患于治乱,而盲人何患于白黑哉?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故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贤良曰:“能言而不能行者,国之宝也。能行而不能言者,国之用也。兼此二者,君子也。无一者,牧童、蓬头也。言满天下,德覆四海,周公是也。口言之,躬行之,岂若默然载施其行而已。则执事亦何患何耻之有?今道不举而务小利,慕于不急以乱群意,君子虽贫,勿为可也。药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药也。公卿诚能自强自忍,食文学之至言,去权诡,罢利官,一归之于民,亲以周公之道,则天下治而颂声作。儒者安得治乱而患之乎?”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盲人嘴里能说得出白色和黑色,但没有眼睛来辨别它们。儒生嘴里能谈论国家的治理和混乱,但没有能力去实际施行。只是坐着空谈而不付诸行动,那么牧童也能兼具乌获那样的力量,头发蓬乱的人也能拥有尧、舜那样的品德(意即空谈让人人都看似有能力和品德)。所以如果说的话能够切近实际,那么儒生又何必担心国家治理的好坏,盲人又何必担心辨别白色和黑色呢?话不说出口,是因为以自己的行动赶不上为耻。所以地位低下却谈论高远的事情,能说却不能做的人,君子会以此为耻。”

贤良说:“能说但不一定能立刻做到的人,是国家的珍宝。能做但不善于言辞表达的人,是国家可用的人才。兼具这两种能力的人,是君子。这两种能力都不具备的人,就是牧童、头发蓬乱的人那样。言论传满天下,德泽覆盖四海,周公就是这样的人。嘴里说着,亲身去践行,哪里比得上默默地施行自己的行为呢。那么您(指御史大夫等执事官员)又何必担心和羞耻呢?如今不弘扬大道却致力于追求小利,追求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来扰乱众人的心意,君子即使贫困,也不应该这样做。药酒,是对治病有益的;正直的言论,是治理国家的良药。公卿们如果真的能够自强自勉、克制自己,听取文学之士的至理名言,摒弃权谋欺诈,罢黜那些与民争利的官职,把利益都归还给百姓,亲身践行周公的治国之道,那么天下就会得到治理,歌颂之声就会兴起。儒生又怎么会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呢?”

注释:

乌获: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力士,力大无穷,这里指代力量强大的人。

蓬头:指头发蓬乱的人,这里代表没有学识、品德一般的人。

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话不敢说出口,是因为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躬,自身;逮,及,赶上。

卑而言高:地位低下却谈论高远的事情。

国之宝:国家的珍宝,指能提出有益的见解和主张,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人。

国之用:国家可用的人才,指有实际行动能力,能为国家做事的人。

德覆四海:德泽覆盖四海,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影响力大。

默然载施其行:默默地施行自己的行为。载,助词,无实义。

执事:指主持事务的人,这里指御史大夫等官员。

道不举:不弘扬大道。道,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正确理念、方法和道德准则。

权诡:权谋欺诈,指不正当的手段和策略。

利官:与民争利的官职,这里指那些通过官职谋取私利,损害百姓利益的官员和机构。

食文学之至言:听取文学之士的至理名言。食,这里可理解为接受、听取;文学,指贤良文学之士,他们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发表对国家治理的见解。

延伸阅读: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有助于深入理解 “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 等儒家言论的内涵,以及儒家对于言行一致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把握御史大夫引用此句所表达的观点。

《史记・鲁周公世家》:详细记载了周公旦的生平事迹、政治作为和思想,可深入了解周公 “言满天下,德覆四海” 的具体表现,以及他对周朝政治制度和文化的贡献,与贤良提及的周公相关内容相互印证。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等学派关于言论与行动、治国理念等方面的思想有深入分析,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御史大夫和贤良在言论和行动关系上的争论。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言行关系、治国理念的讨论。

《说苑・谈丛》: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言行、品德、治国等方面的言论和故事,与本文中关于能言与能行、君子品德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言行事迹和思想的内容,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理念、官员的职责以及言论和行动的重要性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荀子・儒效》:荀子对儒家思想中关于儒者的作用、言行关系等方面有深入论述,可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对于能言与能行的看法,与本文中御史大夫和贤良的观点相互补充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