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曰:“先王之道,轶久而难复,贤良、文学之言,深远而难行。夫称上圣之高行,道至德之美言,非当世之所能及也。愿闻方今之急务,可复行于政:使百姓咸足于衣食,无乏困之忧;风雨时,五谷熟,螟螣不生;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吏皆廉正,敬以奉职,元元各得其理也。”

贤良曰:“孟子曰:‘尧、舜之道,非远人也,而人不思之耳。’诗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有求如关睢,好德如河广,何不济不得之有?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及,离道不远也。颜渊曰:‘舜独何人也,回何人也?’夫思贤慕能,从善不休,则成、康之俗可致,而唐、虞之道可及。公卿未思也,先王之道,何远之有?齐桓公以诸侯思王政,忧周室,匡诸夏之难,平夷、狄之乱,存亡接绝,信义大行,着于天下。邵陵之会,予之为主。传曰:‘予积也。’故土积而成山阜,水积而成江海,行积而成君子。孔子曰:‘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而欲得之,各反其本,复诸古而已。古者,行役不踰时,春行秋反,秋行春来,寒暑未变,衣服不易,固已还矣。夫妇不失时,人安和如适。狱讼平,刑罚得,则阴阳调,风雨时。上不苛扰,下不烦劳,各修其业,安其性,则螟螣不生,而水旱不起。赋敛省而农不失时,则百姓足,而流人归其田里。上清静而不欲,则下廉而不贪。若今则繇役极远,尽寒苦之地,危难之处,涉胡、越之域,今兹往而来岁旋,父母延颈而西望,男女怨旷而相思,身在东楚,志在西河,故一人行而乡曲恨,一人死而万人悲。诗云:‘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吏不奉法以存抚,倍公任私,各以其权充其嗜欲,人愁苦而怨思,上不恤理,则恶政行而邪气作;邪气作,则虫螟生而水旱起。若此,虽祷祀雩祝,用事百神无时,岂能调阴阳而息盗贼矣?”

白话文翻译:

丞相说:“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已经过去了很久,难以恢复;贤良和文学之士所说的话,道理深远却难以施行。称赞上古圣人的高尚行为,讲述道德至纯的美好言论,这不是当今世人能够达到的。希望听一听当今的紧迫事务中,有哪些可以在政治上重新施行的:让百姓都能衣食充足,没有匮乏困苦的忧虑;风雨按时到来,五谷丰收成熟,螟虫和蝗虫不滋生;天下安宁和乐,盗贼不兴起;流亡在外的人都能回归,各自返回自己的家乡和农田;官吏都廉洁公正,恭敬地履行职责,百姓各自都能得到妥善的治理。”

贤良说:“孟子说:‘尧、舜的治国之道,并非远离人们,只是人们不去思考罢了。’《诗经》说:‘追求却得不到,日日夜夜思念着。’如果追求美德能像《关雎》中追求爱情那样执着,喜爱美德能像觉得黄河宽广也想渡过(追求美德的决心)那样,哪有不能实现的呢?所以像仰望高山一样仰慕道德,像沿着大路前行一样践行道德,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达到,但也离道德不远了。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能思考贤能之人,仰慕有才能的人,不断地追求善良,那么周成王、周康王时的风俗就可以达到,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也能够实现。只是公卿们没有去思考罢了,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又哪里遥远呢?齐桓公以诸侯的身份思考周天子的政治,为周王室担忧,匡正华夏各国的危难,平定夷狄的叛乱,使将要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使断绝的后代得以延续,信义广泛传播,闻名于天下。在邵陵会盟时,诸侯们推举他为主盟。《左传》说:‘这是积累的结果。’所以土堆积起来能成为高山,水汇聚起来能成为江海,行为不断积累能成为君子。孔子说:‘我从《河广》这首诗中,知道了道德的至高境界。’而想要实现美好的道德,各自返回根本,恢复到古代的做法就行了。古时候,服兵役不超过一定的时间,春天出发秋天返回,秋天出发春天回来,寒暑还没有变化,衣服也不用更换,本来就已经回来了。夫妻不耽误相聚的时机,人们生活安定和谐。诉讼公平,刑罚得当,那么阴阳就会调和,风雨就会按时到来。上面的统治者不苛刻地侵扰百姓,下面的百姓不感到烦劳,各自从事自己的事业,安于自己的本性,那么螟虫和蝗虫就不会滋生,水旱灾害也不会发生。赋税和徭役减少,农民不耽误农时,那么百姓就会富足,流亡的人就会回到他们的家乡和农田。上面的统治者清静无为没有贪欲,那么下面的官吏就会廉洁不贪婪。如今服徭役的地方极远,都是寒冷艰苦的地方,危难的地方,要跋涉到胡地、越地等偏远区域,今年去了要到第二年才能回来,父母伸长脖子向西张望(盼儿归),男女因长久分离而哀怨相思,人在东楚,心却在西河,所以一个人去服徭役乡里的人就会遗憾,一个人死了上万人都会悲痛。《诗经》说:‘王室的差事没有休止,无法种植稷黍,父母依靠什么呢?’‘想念那些恭谨的人,眼泪像雨一样落下。难道不想回家吗?只是害怕这法网。’官吏不奉行法令去安抚百姓,违背公义任用私人,各自用手中的权力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人们忧愁痛苦而心怀怨恨,上面的统治者不体恤治理,那么恶劣的政治就会施行,邪气就会产生;邪气产生,那么螟虫就会滋生,水旱灾害就会发生。像这样,即使不停地祈祷祭祀,向各种神灵祈求,又怎么能调和阴阳并平息盗贼呢?”

注释:

轶(yì)久:过去了很久。轶,本义是后车超前车,引申为超越、过去。

上圣:上古圣人,这里指尧、舜等古代贤明的君主。

元元:百姓。

孟子曰:此处引用的孟子言论,强调尧、舜之道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思考和践行。

诗云: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表达对所追求之物的执着思念。

求如关睢:像《关雎》中追求爱情那样执着地追求。《关雎》是《诗经》开篇之作,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

好德如河广:像觉得黄河宽广也想渡过(追求美德的决心)那样喜爱美德。《诗经・卫风・河广》有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等句,表达了克服困难达成目的的决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意思是像仰望高山一样仰慕道德,像沿着大路前行一样践行道德。仰,仰望,敬仰;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离道不远:离道德的境界不远。离,通 “罹”,到达、接近的意思。

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此处引用颜渊的话,表达对贤能之人的向往和追求。

成、康:周成王和周康王,西周初期的两位君主,他们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 “成康之治”。

唐、虞:唐尧和虞舜,上古时期的贤君,被后世视为圣明君主的典范。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首,任用管仲改革,使齐国逐渐强大,曾多次主持诸侯会盟。

王政:周天子的政治,这里指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和天下的安定。

诸夏:指华夏各国,即中原地区的各个诸侯国。

夷、狄: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东方的少数民族称 “夷”,北方的少数民族称 “狄”。

存亡接绝:使将要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使断绝的后代得以延续。

邵陵之会:春秋时期,齐桓公率领诸侯与楚国在邵陵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予之为主:推举他为主盟。予,这里表示推举、认可。

传曰:这里的 “传” 指《左传》等古代典籍。“予积也” 意思是这是积累的结果,强调齐桓公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累的德行和作为的结果。

山阜(fù):高山。

行役:服兵役或劳役。

踰时:超过一定的时间。踰,同 “逾”,超过。

狱讼:诉讼案件。

阴阳调:阴阳调和,古代认为阴阳平衡是自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阴阳失调会导致各种灾害和社会问题。

繇(yáo)役:同 “徭役”,古代百姓为官府服劳役。

怨旷:指男女因长久分离而产生的哀怨相思之情。怨,哀怨;旷,空旷、分离。

王事靡盬(gǔ),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hù):出自《诗经・唐风・鸨羽》,意思是王室的差事没有休止,无法种植稷黍,父母依靠什么呢?靡,无;盬,休止;艺,种植;怙,依靠。

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gǔ):出自《诗经・小雅・小明》,意思是想念那些恭谨的人,眼泪像雨一样落下。难道不想回家吗?只是害怕这法网。恭人,恭谨的人;涕零,流泪;罪罟,法网。

存抚:安抚,关怀。

倍公任私:违背公义,任用私人。倍,通 “背”,违背。

嗜欲:嗜好和欲望。

祷祀雩(yú)祝:祈祷祭祀和求雨的活动。雩,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祝,祭祀时向神灵祷告。

用事:这里指举行祭祀等活动。

延伸阅读: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能深入理解孟子关于尧、舜之道的思想,以及孟子的政治理念、民本思想等,有助于把握贤良引用孟子言论的内涵和意图。

《诗经译注》(程俊英著):对《诗经》中的每一首诗进行详细的注释和翻译,能更好地理解文中所引用的《关雎》《河广》《车舝》《鸨羽》《小明》等诗篇的原意和表达的情感。

《史记・齐太公世家》:详细记载了齐桓公的生平事迹、称霸过程以及他与管仲的君臣合作,可深入了解齐桓公的政治作为和历史贡献,与文中提及的齐桓公相关内容相互印证。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等学派的政治思想有深入分析,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丞相和贤良关于治国理政的讨论,以及古代政治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治国理政、民生问题的讨论。

《说苑・政理》: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政治治理、君臣关系、民生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丞相和贤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的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汉书・食货志》:详细记录了汉代的经济制度、农业生产、赋税政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理解文中关于赋敛、徭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等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能帮助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