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曰:“古之君子,善善而恶恶。人君不畜恶民,农夫不畜无用之苗。无用之苗,苗之害也;无用之民,民之贼也。鉏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虽周公、孔子不能释刑而用恶。家之有姐子,器皿不居,况姐民乎!民者敖于爱而听刑。故刑所以正民,鉏所以别苗也。”

贤良曰:“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刑之于治,犹策之于御也。良工不能无策而御、有策而勿用。圣人假法以成教,教成而刑不施。故威厉而不杀,刑设而不犯。今废其纪纲而不能张,坏其礼义而不能防。民陷于网,从而猎之以刑,是犹开其阑牢,发以毒矢也,不尽不止。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即哀矜而勿喜。’夫不伤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犹弋者睹鸟兽挂罻罗而喜也。今天下之被诛者,不必有管、蔡之邪、邓皙之伪,恐苗尽而不别,民欺而不治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故民乱反之政,政乱反之身,身正而天下定。是以君子嘉善而矜不能,恩及刑人,德润穷夫,施惠悦尔,行刑不乐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古代的君子,赞美善良的人和事,厌恶邪恶的人和事。君主不蓄养恶劣的百姓,农夫不保留没有用处的禾苗。没有用处的禾苗,是禾苗中的祸害;没有用处的百姓,是百姓中的败类。铲除一株有害的苗,众多的禾苗就能茁壮成长;惩处一个作恶的人,万千百姓就会喜悦。即使是周公、孔子也不能放弃刑罚而任用恶人。家里有刁钻恶劣的子弟,连器皿都难以放置安稳,何况是对待那些刁钻恶劣的百姓呢!百姓在受到爱护时容易放纵,而对刑罚有所畏惧才会听从。所以刑罚是用来纠正百姓行为的,锄头是用来区分禾苗(去除杂草)的。”

贤良说:“古时候,用深厚切实的教化来引导百姓,明确法律来端正刑罚。刑罚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就如同马鞭对于驾车一样。优秀的车夫不能没有马鞭就驾驭马车,但有了马鞭也不是随意使用。圣人借助法律来完成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罚就不需要施行。所以虽然有威严但不轻易杀人,虽然设立了刑罚但百姓不会去触犯。如今国家的法纪被废弛却不能重新整顿,礼义被破坏却不能加以防范。百姓陷入法网,接着又用刑罚去惩处他们,这就好像打开了兽栏,用毒箭去射杀里面的野兽一样,不把它们杀尽就不会停止。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了正道,百姓人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同情他们而不是感到高兴。’不忧虑百姓没有得到治理,却夸耀自己能够惩治奸邪之人,这就好像猎人看到鸟兽被挂在捕鸟网中而感到高兴一样。如今天下那些被诛杀的人,不一定都有管叔、蔡叔那样的邪恶,或者邓皙那样的欺诈,只怕是像把禾苗都铲除了却不能区分好坏一样,百姓受到欺压却得不到治理。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仁德,对他厌恶得太过分,就会引发祸乱。’所以百姓作乱要反思政治的问题,政治混乱要反思执政者自身的问题,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才能安定。因此君子赞扬善良的人并且同情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恩德惠及受到刑罚的人,品德润泽穷苦的人,施行恩惠时内心愉悦,执行刑罚时并不感到快乐。”

注释:

善善而恶恶:赞美善良的人和事,厌恶邪恶的人和事。前一个 “善” 和 “恶” 作动词,意为赞美、厌恶;后一个 “善” 和 “恶” 作名词,意为善良的人和事、邪恶的人和事。

畜:蓄养,容纳。

贼:败类,祸害。

鉏(chú):同 “锄”,这里作动词,铲除。

姐(zǐ)子:刁钻恶劣的子弟。

器皿不居:器皿难以放置安稳,形容家中因有恶劣子弟而不得安宁。居,安置,存放。

姐民:刁钻恶劣的百姓。

敖(áo)于爱:在受到爱护时放纵。敖,同 “傲”,放纵,傲慢。

听刑:对刑罚有所畏惧而听从。

辟(bì):法律,法度。

策之于御:马鞭对于驾车。策,马鞭;御,驾驭马车。

假法以成教:借助法律来完成教化。假,借助。

威厉而不杀:虽然有威严但不轻易杀人。厉,威严。

纪纲:法纪,纲纪。

张:整顿,恢复。

陷于网:陷入法网。

猎之以刑:用刑罚去惩处他们。猎,这里意为惩处。

阑牢:兽栏。

曾子曰: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引文出自《论语・子张》。

哀矜(jīn):同情,怜悯。

伐己:夸耀自己。伐,夸耀。

弋(yì)者:猎人。

罻(wèi)罗:捕鸟的网。

管、蔡:管叔、蔡叔,周公旦的弟弟,曾发动叛乱。

邓皙:春秋时期郑国人,能言善辩,因扰乱政治秩序被子产诛杀。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出自《论语・泰伯》,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仁德,对他厌恶得太过分,就会引发祸乱。疾,厌恶,憎恨。

反之政:反思政治的问题。反,同 “返”,返回,引申为反思。

反之身:反思执政者自身的问题。

矜不能:同情那些能力不足的人。矜,同情,怜悯。

刑人:受到刑罚的人。

穷夫:穷苦的人。

施惠悦尔:施行恩惠时内心愉悦。尔,语气词。

行刑不乐:执行刑罚时并不感到快乐。

延伸阅读: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对《论语》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翻译,有助于深入理解文中引用的孔子和曾子的言论,以及儒家关于仁德、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思想。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书中关于人性、仁政、教化等方面的论述,可与本文中贤良的观点相互印证,加深对古代儒家政治理念的理解。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朝的历史,其中包括周公旦的事迹以及管叔、蔡叔叛乱等事件,可帮助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文中御史大夫和贤良提及的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等学派关于刑罚、教化、政治治理的思想有深入分析,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苑・贵德》:西汉刘向所著,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统治者应施行德政、关爱百姓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贤良强调的恩德、教化等观点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理念、君臣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资治通鉴・汉纪》: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可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刑罚、教化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