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曰:“国有贤士而不用,非士之过,有国者之耻。孔子大圣也,诸侯莫能用,当小位于鲁,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时雨之灌万物,莫不兴起也。况乎位天下之本朝,而施圣主之德音教泽乎?今公卿处尊位,执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于天下,而勤劳于百姓,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此君子所耻,而伐檀所刺也。昔者,商鞅相秦,后礼让,先贪鄙,尚首功,务进取,无德厚于民,而严刑罚于国,俗日坏而民滋怨,故惠王烹菹其身,以谢天下。当此之时,亦不能论事矣。今执政患儒贫贱而多言,儒亦忧执事富贵而多患也。”

大夫视文学,悒悒而不言也。

丞相史曰:“夫辩国家之政事,论执政之得失,何不徐徐道理相喻,何至切切如此乎!大夫难罢盐、铁者,非有私也,忧国家之用,边境之费也。诸生誾誾争盐、铁,亦非为己也,欲反之于古而辅成仁义也。二者各有所宗,时世异务,又安可坚任古术而非今之理也。且夫小雅非人,必有以易之。诸生若有能安集国中,怀来远方,使边境无寇虏之灾,租税尽为诸生除之,何况盐、铁、均输乎!所以贵术儒者,贵其处谦推让,以道尽人。今辩讼愕愕然,无赤、赐之辞,而见鄙倍之色,非所闻也。大夫言过,而诸生亦如之,诸生不直谢大夫耳。”

贤良、文学皆离席曰:‘鄙人固陋,希涉大庭,狂言多不称,以逆执事。夫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故愕愕者福也,諓諓者贼也。林中多疾风,富贵多谀言。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大夫色少宽,面文学而苏贤良曰:“穷巷多曲辩,而寡见者难喻。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夫往古之事,昔有之语,己可睹矣。今以近世观之,自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世殊而事异。文、景之际,建元之始,民朴而归本,吏廉而自重,殷殷屯屯,人衍而家富。今政非改而教非易也,何世之弥薄而俗之滋衰也!吏即少廉,民即寡耻,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世人有言:‘鄙儒不如都士。’文学皆出山东,希涉大论。子大夫论京师之日久,愿分明政治得失之事,故所以然者也。”

贤良曰:“夫山东天下之腹心,贤士之战场也。高皇帝龙飞凤举于宋、楚之间,山东子弟萧、曹、樊、郦、滕、灌之属为辅,虽即异世,亦既闳夭、太颠而已。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然圣德高世,有万人之才,负迭群之任,出入都市,一旦不知返,数然后终于厮役而已。仆虽不生长京师,才驽下愚,不足与大议,窃以所闻闾里长老之言,往者,常民衣服温暖而不靡,器质朴牢而致用,衣足以蔽体,器足以便事,马足以易步,车足以自载,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理心而不淫,入无宴乐之闻,出无佚游之观,行即负嬴,止则锄耘,用约而财饶,本修而民富,送死哀而不华,养生适而不奢,大臣正而无欲,执政宽而不苛;故黎民宁其性,百吏保其官。建元之始,崇文修德,天下乂安。其后,邪臣各以伎艺,亏乱至治,外障山海,内兴诸利。杨可告缗,江充禁服,张大夫革令,杜周治狱,罚赎科适,微细并行,不可胜载。夏兰之属妄搏,王温舒之徒妄杀,残吏萌起,扰乱良民。当此之时,百姓不保其首领,豪富莫必其族姓。圣主觉焉,乃刑戮充等,诛灭残贼,以杀死罪之怨,塞天下之责,然居民肆然复安。然其祸累世不复,疮痍至今未息。故百官尚有残贼之政,而强宰尚有强夺之心。大臣擅权而击断,豪猾多党而侵陵,富贵奢侈,贫贱篡杀,女工难成而易弊,车器难就而易败,车不累 ,器不终岁,一车千石,一衣十钟。常民文杯画案,机席缉 ,婢妾衣纨履丝,匹庶粺饭肉食,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秉耒抱臿,躬耕身织者寡,聚要敛容、傅白黛青者众。无而为有,贫而强夸,文表无里,纨 枲装,生不养,死厚送,葬死殚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是以民年急而岁促,贫即寡耻,乏即少廉,此所以刑非诛恶而奸犹不止也。故国有严急之征,即生散不足之疾矣。”

白话文翻译:

文学之士说:“国家拥有贤能的士人却不任用,这不是士人的过错,而是拥有国家的人的耻辱。孔子是大圣人,诸侯却没有谁能任用他,当他在鲁国担任小官职时,仅三个月,不需要下令人们就遵照执行,不需要禁止事情就自然停止,他的教化就像及时雨浇灌万物一样,万物没有不蓬勃生长的。更何况如果在天下的中央朝廷担任职位,来施行圣明君主的德政、教化恩泽呢?如今公卿们处在尊贵的地位,掌握着天下的关键权力,已经十多年了,却没有把功德施加于天下,反而让百姓辛苦劳累,百姓贫穷困苦,而那些权贵私家却积累了上万金的财富。这是君子感到耻辱的事情,也是《伐檀》这首诗所讽刺的现象。从前,商鞅在秦国做丞相,把礼让放在后面,把贪婪卑鄙放在首位,崇尚斩首立功,致力于进取,对百姓没有深厚的德政,在国内却施行严厉的刑罚,风俗日益败坏,百姓的怨恨越来越多,所以秦惠王把他处以车裂之刑并剁成肉酱,以此向天下谢罪。在那个时候,他也不能再参与讨论国事了。如今执政者担心儒生贫贱却多发表言论,儒生也担忧执政者富贵却多有祸患。”

御史大夫看着文学之士,闷闷不乐地不说话。

丞相史说:“辩论国家的政事,讨论执政者的得失,为什么不慢慢地用道理相互开导,何至于如此急切激烈呢!御史大夫难以废除盐铁专卖等政策,并非出于私心,而是担忧国家的财用、边境的费用。诸位儒生热烈地争论盐铁专卖的问题,也不是为了自己,是想要回归古代的制度来辅助成就仁义。这两者各有自己的宗旨,时代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不同,又怎么能固执地坚持古代的方法而非难当今的治理之道呢。况且《小雅》中指责他人,必定要有能替代的办法。诸位儒生如果有能力使国内安定团结,招徕远方的人归附,让边境没有敌寇的灾祸,那么租税都可以为诸位儒生免除,何况是盐铁专卖、均输等政策呢!之所以看重有学问道德的儒者,是看重他们处事谦虚、懂得推让,用道义来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如今你们争辩时气势汹汹的样子,没有子贡、子夏那样的言辞,却露出粗鄙背理的神色,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御史大夫言辞有过错,诸位儒生也是如此,诸位儒生只是没有直接向御史大夫认错罢了。”

贤良和文学之士都离开座位说:“我们这些人见识浅陋,很少涉足朝廷这样的大场合,狂妄的言论大多不恰当,因此冒犯了执政者。药酒虽然入口苦涩但对治病有利,忠言虽然听起来不顺耳但对行事有利。所以正直敢言的人是带来福气的,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树林中多有疾风,富贵之人身边多有阿谀奉承的话。在这偌大的朝廷中,每天听到的都是唯唯诺诺的声音,然后才听到我们这些儒生正直敢言的话语,这实在是公卿们的良药和针石啊。”

御史大夫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面向文学之士,又看向贤良说:“偏僻小巷里的人多有片面的诡辩,而见识短浅的人难以明白道理。文学之士死守着那些模糊不清的言论,始终不肯改变。过去的事情,从前的那些说法,已经是可以看到的了。如今从近代的事情来看,凭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汉武帝建元初年,百姓淳朴且归心于农业,官吏廉洁且自重,人口众多,家庭富足。如今政策没有改变,教化也没有变,为什么世道却越来越浅薄,风俗越来越衰败呢!官吏缺少廉洁,百姓缺少羞耻之心,刑罚并没有真正地惩罚恶人,而奸邪之事仍然不止。世人有句话说:‘浅陋的儒生不如都市里的士人。’文学之士都来自崤山以东,很少参与重大的讨论。你们这些贤良在京师讨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希望能清楚地分辨政治得失的事情,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

贤良说:“崤山以东是天下的腹心之地,是贤士们施展才能的地方。高皇帝(刘邦)在宋、楚之地兴起,崤山以东的子弟如萧何、曹参、樊哙、郦食其、滕公、灌婴等人作为辅佐,即使与古代不同,也如同闳夭、太颠一样(是贤能的辅佐之臣)。大禹出生在西羌,周文王出生在北夷,然而他们圣德高于世人,有超众人的才能,肩负着超越众人的责任,如果他们进入都市,一旦留恋不知返回,多次之后最终也只能成为干粗活的人罢了。我虽然不生长在京师,才能低下愚笨,不足以参与重大的议论,私下里听乡里长老说,过去,普通百姓衣服温暖但不奢侈华丽,器具质朴坚固且实用,衣服足够遮蔽身体,器具足够方便做事,马足够用来替换步行,车足够用来装载自己的东西,酒足够用来欢聚而不至于沉迷,音乐足够用来调理心情而不至于过度放纵,在家听不到宴饮作乐的声音,在外看不到放纵游乐的景象,出行就背着东西或挑着担子,停下就从事锄草耕耘的劳作,费用节俭而财物富足,农业根本得到治理而百姓富裕,为死者送葬哀伤但不奢华,奉养活着的人适度但不奢侈,大臣正直没有贪欲,执政者宽厚不苛刻;所以百姓能安于自己的本性,官吏能保住自己的官职。建元初年,崇尚文德、修养道德,天下太平。在那之后,奸邪的臣子各自凭借着自己的伎俩,破坏了最美好的政治局面,对外垄断山海资源,在内兴起各种牟利的政策。杨可主持告缗之事,江充推行服饰禁令,张汤更改法令,杜周审理案件,罚款赎罪、科责谪罚等,微小的事情都一并施行,多得记载不完。夏兰之类的人胡乱抓人,王温舒之类的人胡乱杀人,残暴的官吏开始出现,扰乱善良的百姓。在那个时候,百姓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住,豪富之家也不能确保家族的安全。圣明的君主觉察到了这些,于是惩罚杀戮了江充等人,诛杀消灭了那些残暴的人,以此消除因判死罪而产生的怨恨,堵住天下人的指责,然而百姓遭受的祸患历经几代都不能恢复,创伤至今没有平息。所以百官中仍然存在残暴的政策,而有权势的地方长官仍然有强取豪夺的心思。大臣擅自专权且专断行事,强横狡猾的人多结党营私且欺凌他人,富贵的人奢侈浪费,贫贱的人相互篡夺残杀,女子做的手工制品难以做成却容易损坏,车辆器具难以制成却容易破败,一辆车的价值高达千石粮食,一件衣服的价值相当于十钟粮食。普通百姓使用有花纹的杯子、绘有图案的桌子,坐的是精美的竹席,婢妾穿着丝绸衣服、踩着丝鞋,平民百姓吃精米、吃肉食,乡里有风俗活动,同党中有聚会场所,在宽阔的大路上骑马追逐,在偏僻的小巷里踢足球,亲自拿着农具耕种、亲自织布的人少了,束紧腰带、收起笑容、涂脂抹粉的人多了。没有却装作有,贫穷却强行夸耀,表面有文采而内里空虚,用丝绸的外表包裹着麻的内里,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奉养亲人,死了却厚葬,为埋葬死者耗尽家产,嫁女儿时陪送满车的财物,富有的人想要超过别人,贫穷的人想要赶上别人,富有的人因此变得空虚减少了财富,贫穷的人则去借贷。因此百姓一年比一年急切,岁月匆匆,贫穷了就缺少羞耻之心,困乏了就缺少廉洁的品质,这就是刑罚没有真正惩罚恶人而奸邪之事仍然不止的原因。所以国家有严厉急切的赋税征收,就会产生百姓离散、财物不足的弊病了。”

注释:

本朝:这里指中央朝廷。

德音教泽:德政、教化恩泽。

伐檀:《诗经・魏风》中的一篇,诗中讽刺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

商鞅相秦:商鞅在秦国任丞相,推行变法。

尚首功:崇尚斩首立功,秦国商鞅变法时以斩敌首多少论功行赏。

惠王:秦惠王,商鞅变法后,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后,商鞅被车裂。

烹菹(zū):古代酷刑,先煮后剁成肉酱。

悒悒(yì):闷闷不乐的样子。

徐徐:慢慢地。道理相喻:用道理相互开导。

切切:急切激烈的样子。

罢盐、铁:废除盐铁专卖政策。

均输: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调节物资运输和贸易。

誾誾(yín):形容辩论时态度热烈、正直的样子。

宗:宗旨,主张。

小雅非人:《小雅》中指责他人。《小雅》是《诗经》的一部分,有些篇章有批评时政等内容。

安集:安定团结。

怀来:招徕,使归附。

术儒:有学问道德的儒者。

处谦推让:处事谦虚、懂得推让。

以道尽人:用道义来竭尽心力帮助别人。

愕愕:直言敢谏的样子。

赤、赐:子夏(卜商)、子贡(端木赐),孔子的弟子,善于言辞。

鄙倍:粗鄙背理。倍,通 “背”。

諓諓(jiàn):花言巧语的样子。

贼:有害。

唯唯:恭敬而顺从的应答声,这里指唯唯诺诺。

针石:古代治病的工具,这里比喻良药、有益的建议。

穷巷:偏僻小巷。

曲辩:片面的诡辩。

溟涬(mǐng xìng):模糊不清。

文、景:汉文帝、汉景帝,西汉初期的两位皇帝,他们在位期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建元: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

殷殷屯屯:人口众多的样子。

人衍:人口繁衍增多。

山东:崤山以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萧、曹、樊、郦、滕、灌:分别指萧何、曹参、樊哙、郦食其、夏侯婴(滕公)、灌婴,他们都是刘邦的重要功臣,来自崤山以东地区。

闳夭、太颠:周文王的贤臣,辅佐文王、武王成就大业。

禹出西羌,文王生北夷:传说大禹出生在西羌之地,周文王出生在北夷之地。

厮役:干粗活的人。

驽下:才能低下。

闾里:乡里。

靡:奢侈华丽。

致用:实用。

易步:替换步行,指用来代步。

湛:沉迷,过度。

淫:过度放纵。

佚游:放纵游乐。

负嬴:背着东西或挑着担子。嬴,通 “赢”,担,负。

本修:农业根本得到治理,本,指农业。

乂(yì)安:太平。

伎艺:伎俩,这里指不正当的手段。

外障山海:对外垄断山海资源,指盐铁专卖等政策。

杨可告缗(mín):汉武帝时,杨可主持告缗之事,鼓励民众告发商人隐匿财产的行为,被告发者财产会被没收。

江充禁服:江充推行服饰禁令,江充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曾以严厉执法著称。

张大夫:指张汤,汉武帝时的大臣,曾参与制定和更改法令。

杜周:汉武帝时的大臣,以善于审理案件著称。

罚赎科适:罚款赎罪、科责谪罚等。科,科责;适,通 “谪”,谪罚。

夏兰:汉武帝时的官员,具体事迹不详,文中指其胡乱抓人。

王温舒:汉武帝时的酷吏,以严厉执法、胡乱杀人著称。

首领:头颅,这里指性命。

强宰:有权势的地方长官。

击断:专断行事。

豪猾:强横狡猾的人。

女工:女子做的手工制品。

弊:损坏。

千石:古代的容量单位,这里形容车的价值高。

十钟:古代的容量单位,这里形容衣服的价值高。

文杯画案:有花纹的杯子、绘有图案的桌子。

机席缉:精美的竹席。机,通 “几”,这里指竹席;缉,细密。

纨:细绢,这里指丝绸衣服。

粺(bài)饭:精米做的饭。

里:乡里。

党:同党,这里指有共同兴趣或关系的群体。

康庄:宽阔的大路。

蹋鞠: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

秉耒(lěi)抱臿(chā):拿着农具,耒、臿都是古代的农具。

聚要敛容:束紧腰带、收起笑容。要,通 “腰”。

傅白黛青:涂脂抹粉,傅,涂抹;黛,青黑色的颜料,用于画眉。

称贷:借贷。

严急之征:严厉急切的赋税征收。

散不足:百姓离散、财物不足,汉代有《散不足》篇讨论相关社会问题。

延伸阅读:

《史记・平准书》:详细记载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包括盐铁专卖、均输、告缗等,可深入了解当时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和影响,与文中讨论的经济问题紧密相关。

《史记・商君列传》:全面介绍了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活动,以及商鞅的思想和最终的命运,有助于理解文学之士对商鞅的评价。

《汉书・食货志》:对汉代的经济制度、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可作为研究西汉经济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参考,进一步理解文中关于百姓生活、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描述。

《论语集注》(朱熹著):有助于理解文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如关于贤能之士的任用、道德修养、礼义等方面的观点,与文学之士的言论相关。

《中国古代史》(钱穆著):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对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深入分析,能帮助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各种政策产生的原因。

《盐铁论校注》(王利器著):对《盐铁论》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校勘,对于理解原文的字词含义、历史背景以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有很大帮助。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苑・政理》:西汉刘向所著,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治理、官员职责、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政治得失、社会风俗衰败等内容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君臣关系、政策实施以及不同人物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潜夫论》(王符著):东汉王符的著作,对东汉时期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其中关于政治腐败、社会风俗、经济民生等方面的讨论与本文有相似之处,可对比阅读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