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胡
分类:卷七 浏览量:
大夫曰:“鄙语曰:‘贤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乡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贼也。是以县官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
贤良曰:“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而弃之,无坛宇之居,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以穹庐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饮血,会市行,牧竖居,如中国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万里设备,此兔罝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然犹修城郭,设关梁,厉武士,备卫于宫室,所以远折难而备万方者也。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
贤良曰:“吴王所以见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远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备胡、越而内亡其政也。夫用军于外,政败于内,备为所患,增主所忧。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偕行而归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则臣妾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则武胜,德盛则备寡。”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踰徼,劫燕之东地;东越越东海,略浙江之南;南越内侵,滑服令;氐、僰、冉、駹、巂唐、昆明之属,扰陇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夫一举则匈奴震惧,中外释备,而何寡也?”
贤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义,以绥其民,故迩者习善,远者顺之。是以孔子仕于鲁,前仕三月及齐平,后仕三月及郑平,务以德安近而绥远。当此之时,鲁无敌国之难,邻境之患。强臣变节而忠顺,故季桓隳其都城。大国畏义而合好,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故为政而以德,非独辟害折冲也,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嚣嚣,中外不宁者,咎在匈奴。内无室宇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匈奴不变业,而中国以骚动矣。风合而云解,就之则亡,击之则散,未可一世而举也。”
大夫曰:“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卫弱扶危,则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春秋贬诸侯之后,刺不卒戍。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贤良曰:“匈奴之地广大,而戎马之足轻利,其势易骚动也。利则虎曳,病则鸟折,辟锋锐而取罢极;少发则不足以更适,多发则民不堪其役。役烦则力罢,用多则财乏。二者不息,则民遗怨。此秦之所以失民心、陨社稷也。古者,天子封畿千里,繇役五百里,胜声相闻,疾病相恤。无过时之师,无踰时之役。内节于民心,而事适其力。是以行者劝务,而止者安业。今山东之戎马甲士戍边郡者,绝殊辽远,身在胡、越、心怀老母。老母垂泣,室妇悲恨,推其饥渴,念其寒苦。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之我哀。’故圣人怜其如此,闵其久去父母妻子,暴露中野,居寒苦之地,故春使使者劳赐,举失职者,所以哀远民而慰抚老母也。德惠甚厚,而吏未称奉职承诏以存恤,或侵侮士卒,兴之为市,并力兼作,使之不以理。故士卒失职,而老母妻子感恨也。宋伯姬愁思而宋国火,鲁妾不得意而鲁寝灾。今天下不得其意者,非独西宫之女。宋之老母也。春秋动众则书,重民也。宋人围长葛,讥久役也。君子之用心必若是。”
大夫默然不对。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俗话说:‘贤能的人能够容忍而不遭受侮辱。’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乡里有像夏桀那样暴虐的人,人们尚且会躲避他。如今圣明的天子在位,匈奴公然成为寇贼,侵扰边境,这是仁义受到侵犯,连野菜都被采摘(比喻百姓生活受扰)。从前狄人侵犯周太王,匡人围困孔子(孔子被误认为是阳虎而遭围困),所以不仁的人,是仁义的祸害。因此朝廷整饬武备来讨伐不义之人,设置军事器械来防备不仁的行为。”
贤良说:“匈奴身处沙漠之中,那是不生长粮食的地方,是上天所轻视而抛弃的地方。他们没有坛庙房屋可居住,没有男女之间的 proper 区别,把广阔的荒野当作乡里,把毡帐当作房屋。他们穿兽皮、披兽毛,吃肉饮血,像赶集一样聚集行动,像牧童一样居住,就如同中原地区的麋鹿一般。那些好事的大臣,要求匈奴遵循仁义,用礼义去责备他们,使得中原地区至今战争未停,在万里边境设置防备,这正是《兔罝》这首诗所讽刺的(讽刺滥用武力、不重贤才),所以那些主张对匈奴动武的人不是公侯的心腹和捍卫国家的人才。”
御史大夫说:“天子,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四方的民众,从道理上来说没有不愿意做天子的臣民的;然而仍然要修筑城墙,设置关卡桥梁,训练武士,在宫室周围设置防卫,这是为了能够在远方抵御祸难并防备各个方面的情况。如今匈奴还没有臣服,即使现在没有战事,想要解除防备,那怎么行呢?”
贤良说:“吴王之所以被越国擒获,是因为他轻视近处的越国而欺凌远处的国家。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对外防备匈奴、百越,而在国内政治腐败。在对外用兵的同时,国内政治衰败,原本的防备措施反而成为了祸患,增加了君主的忧虑。所以君主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远近的人都会一同前来归附,周文王就是这样;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那么原本的臣民也会成为寇贼,秦始皇就是这样。文治衰败那么就会依靠武力取胜,德政昌盛那么防备措施就可以减少。”
御史大夫说:“过去,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很强大,一起成为寇贼肆虐:朝鲜越过边境,劫掠燕国的东部地区;东越渡过东海,侵占浙江以南的地区;南越向内侵犯,扰乱政令;氐、僰、冉、駹、巂唐、昆明这些部族,侵扰陇西、巴、蜀地区。如今三面边境已经平定,只有北部边境还没有安定。只要一举出击,匈奴就会震惊恐惧,国内和边境都可以解除防备,怎么能说防备措施可以减少呢?”
贤良说:“古时候,君子树立仁爱、修行道义,来安抚他的百姓,所以近处的人学习善良,远方的人也会顺从。因此孔子在鲁国做官,前三个月任职就使鲁国与齐国讲和,后三个月任职又使鲁国与郑国讲和,致力于用德政使近处安定并安抚远方。在那个时候,鲁国没有敌国的灾难,也没有邻国的祸患。有权势的大臣改变了不轨的行为而变得忠诚顺从,所以季桓子拆毁了他们的都城(削弱私家势力)。大国敬畏道义而与鲁国交好,齐国人前来归还郓、讙、龟阴的田地。所以用德政来治理国家,不只是避免灾害、克敌制胜,想要的东西不用刻意追求就能自然得到。如今百姓之所以喧闹不满,国内和边境不得安宁,过错在于匈奴。匈奴对内没有房屋可守,对外没有田地的积蓄,随着有丰美水草的地方迁徙放牧,匈奴不改变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而中原地区却因此骚动不安了。他们像风一样聚合又像云一样散开,靠近他们就会消失,攻击他们就会散走,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他们征服。”
御史大夫说:“古时候,圣明的君主讨伐暴虐的人,保卫弱小的国家,平定将要倾覆的局面,扶持处于危难中的人。保卫弱小、扶持危难,那么小国的君主就会喜悦;讨伐暴虐、平定倾覆,那么没有罪过的人就会归附。如今不进行征伐,那么暴虐的侵害就不会停止;不进行防备,就是把百姓交给敌人。《春秋》贬斥诸侯的后代,讽刺不能坚持戍守边境的行为。服兵役和戍守边境,自古以来就有,不只是现在才这样。”
贤良说:“匈奴的地域广阔,而且战马轻快敏捷,他们的这种形势容易引起骚动。形势对他们有利时就像老虎一样凶猛,形势不利时就像鸟一样飞散,他们避开锋芒锐利的攻击而趁对方疲惫时进攻;派出的兵力少了就不足以换防轮替,派出的兵力多了百姓就承受不了兵役之苦。兵役频繁百姓就会疲惫,费用支出多了国家就会财政匮乏。这两种情况不停止,百姓就会留下怨恨。这就是秦朝失去民心、国家灭亡的原因。古时候,天子的王畿方圆千里,服徭役的范围在五百里之内,声音能够相互听到,有疾病时能够相互照顾。没有超期的军队,没有超时的劳役。在国内使政策符合民心,做事的程度适合百姓的能力。所以出征的人努力完成任务,留在家中的人安心从事本业。如今崤山以东穿着铠甲的士兵到边境郡县去戍守,路途极其遥远,他们身在胡、越之地,心里却想着家中的老母亲。老母亲哭泣,妻子悲伤怨恨,他们想到戍边士兵的饥渴,想到他们的寒冷困苦。《诗经》说:‘从前我去当兵的时候,杨柳随风轻轻飘荡。如今我回来的时候,大雪纷纷扬扬。在路上走得很慢,又渴又饿。我的心里充满悲伤,没有人同情我。’所以圣人怜悯他们这样的处境,同情他们长久离开父母妻子,暴露在荒野之中,生活在寒冷困苦的地方,所以春天派使者去慰问赏赐,推举那些失职的人(给予抚恤),这是为了同情远方的百姓并安慰他们的老母亲。朝廷的德政恩惠很丰厚,但是官吏却没有称职地奉行诏令来抚恤百姓,有的还侵犯侮辱士卒,与他们做买卖,强迫他们一起劳作,不按道理使用他们。所以士卒失职(未能得到妥善安置),而老母亲和妻子感到悲痛怨恨。宋伯姬因为忧愁思虑而宋国发生火灾,鲁国的妾室不得意而鲁国寝宫发生火灾。如今天下不得意的人,不只是西宫的女子、宋国的老母亲。《春秋》记载动用民众的事情,是重视百姓。宋人围困长葛,《春秋》讥讽他们让百姓服劳役太久。君子的用心就应该像这样(重视百姓)。”
御史大夫默默地不回答。
注释:
鄙语:俗语,俗话说。
乡曲:乡里,指民间。
桀:夏桀,夏朝末代君主,以暴虐著称。
辟:同 “避”,躲避。
明天子:圣明的天子。
公为寇:公然成为寇贼。
藜藿(lí huò):野菜。
狄人侵太王:狄人侵犯周太王古公亶父,太王为避免百姓受伤害,迁到岐山之下。
匡人畏孔子:孔子路过匡地时,匡人误把他认成曾残害过匡人的阳虎,于是围困了他。畏,这里是误以为而围困的意思。
县官:指朝廷。
厉武:整饬武备。厉,同 “励”,激励,整饬。
机械:这里指军事器械。
坛宇:坛庙房屋。
闾里:乡里。
穹庐:毡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
衣皮蒙毛:穿兽皮、披兽毛。衣、蒙,这里作动词,穿、披。
会市行:像赶集一样聚集行动。会市,赶集。
牧竖:牧童。
中国:指中原地区。
兔罝(jū):《诗经》中的一篇,有观点认为该诗讽刺统治者不重贤才而重用武力之人。
干城:捍卫国家的人才。干,盾牌;城,城墙,比喻捍卫者。
臣妾:指臣民。臣,男性臣民;妾,女性臣民。
关梁:关卡桥梁。
厉武士:训练武士。
遐迩(xiá ěr):远近。
文王:周文王,名姬昌,商末周族领袖,以德行著称,使天下归心。
秦王:指秦始皇嬴政,秦朝开国皇帝,秦朝因暴政而亡。
朝鲜踰徼(jiào):朝鲜越过边境。徼,边境。
东越:古代越人的一支,分布在今浙江东南部、福建北部一带。
略:侵占。
南越:古代越人的一支,分布在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
滑服令:扰乱政令。滑,扰乱。
氐(dī)、僰(bó)、冉、駹(máng)、巂(xī)唐、昆明:都是古代少数民族部落。
三垂:指东、南、西三面边境。
季桓:季桓子,名季孙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隳(huī)其都城:拆毁他们的都城。季桓子在孔子的支持下,试图削弱私家势力,拆毁了 “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都城。
郓、讙(huān)、龟阴:都是地名,齐国人曾侵占鲁国这些地方,后因鲁国行德政而归还。
嚣嚣:喧闹不满的样子。
风合而云解:像风一样聚合又像云一样散开,形容匈奴行动飘忽不定。
定倾扶危:平定将要倾覆的局面,扶持处于危难中的人。
不卒戍:不能坚持戍守边境。卒,坚持到底。
行役:服兵役。
封畿(jī):王畿,古代帝王直接管辖的地区。
繇(yáo)役:同 “徭役”,古代百姓为官府服劳役。
胜声相闻:声音能够相互听到,形容距离较近。
行者劝务:出征的人努力完成任务。劝,努力。
止者安业:留在家中的人安心从事本业。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
载渴载饥:又渴又饿。载,又。
宋伯姬:春秋时宋共公的夫人,宋共公死后,她在一次火灾中因遵守礼仪而被烧死。传说她的忧愁思虑引发了火灾。
鲁妾:鲁国的妾室。传说鲁国的妾室不得意引发了鲁国寝宫的火灾。
西宫之女:这里泛指宫中不得意的女子。
宋人围长葛:宋国军队围困长葛的事件,《春秋》记载此事并讥讽宋国让百姓服劳役太久。
延伸阅读:
《史记・匈奴列传》:详细记载了匈奴的历史、风俗、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等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匈奴的情况,以及当时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冲突背景。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可以进一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他在鲁国的政治实践,如孔子主张的德政、仁义等观念,对把握贤良引用孔子事例所表达的思想有帮助。
《资治通鉴・秦纪》《资治通鉴・汉纪》:分别对秦朝的兴衰和汉朝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能了解秦朝因对外用兵和内部政治腐败而灭亡,以及汉朝在边境问题上的决策和举措,与文中讨论的内容相关。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冲突、融合等方面,有助于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能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边境问题、民族关系的讨论。
《说苑・指武》:西汉刘向所著,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军事、战争、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讨伐不义、防御外敌、德政与武力的关系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善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谋略、政治决策的内容,对于理解古代君主在处理边境问题、民族关系时的策略和思考方式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情况,虽然主要是关于西域,但对于了解汉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边疆治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与文中关于匈奴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内容相互补充。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