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
分类:卷二 浏览量:
御史曰:“文学祖述仲尼,称诵其德,以为自古及今,未之有也。然孔子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弟子不为变,当世不为治,鲁国之削滋甚。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当此之时,非一公孙弘也。弱燕攻齐,长驱至临淄,愍王遁逃,死于莒而不能救;王建禽于秦,与之俱虏而不能存。若此,儒者之安国尊君,未始有效也。”
文学曰:“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无势位,虽舜、禹不能治万民。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故轺车良马,无以驰之;圣德仁义,无所施之。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愍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幷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禽,不亦宜乎?”
御史曰:“伊尹以割烹事汤,百里以饭牛要穆公,始为苟合,信然与之霸王。如此,何言不从?何道不行?故商君以王道说孝公,不用,即以强国之道,卒以就功。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故马效千里,不必胡、代;士贵成功,不必文辞。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今晚世之儒勤德,时有乏匮,言以为非,困此不行。自周室以来,千有余岁,独有文,武、成、康,如言必参一焉,取所不能及而称之,犹躄者能言远不能行也。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商君虽革法改教,志存于强国利民。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祭仲自贬损以行权,时也。故小枉大直,君子为之。今硁硁然守一道,引尾生之意,即晋文之谲诸侯以尊周室不足道,而管仲蒙耻辱以存亡不足称也。”
文学曰:“伊尹之干汤,知圣主也。百里之归秦,知明君也。二君之能知霸主,其册素形于己,非暗而以冥冥决事也。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其苟合而以成霸王也?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庐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御史默不对。
白话文翻译:
御史说:“文学之士们推崇并阐述孔子的思想,称赞他的德行,认为从古到今,没有能比得上他的人。然而孔子在鲁国和卫国之间修习道德学问,在洙水和泗水流域教化百姓,他的弟子没有使社会风气发生改变,当时的世道也没有得到治理,鲁国的土地被削减得更加厉害了。齐宣王褒奖尊崇儒家学说,孟子、淳于髡这些人,享受着上大夫的俸禄,不担任具体职务却议论国家大事,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先生有一千多人。在那个时候,不只是有一个公孙弘这样的人。弱小的燕国攻打齐国,长驱直入到临淄,齐愍王逃跑,死在莒地,而这些儒者却不能救助;齐王建被秦国俘虏,儒者们与他一起被掳却不能使齐国保存下来。像这样,儒者们所说的使国家安定、尊崇君主,根本没有见到成效。”
文学之士说:“没有马鞭和缰绳,即使是造父也不能驾驭四匹马。没有权势和地位,即使是舜和禹也不能治理好万民。孔子说:‘凤鸟不飞来,黄河中没有出现河图,我的主张大概无法实现了吧!’所以即使有轻便的马车和优良的马匹,也没有地方可以奔驰;即使有圣人的德行和仁义,也没有地方可以施展。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显扬贤才、选拔士人,国家富强,威名传扬到敌国。到了齐愍王的时候,他发扬了前面两代君主遗留下来的功业,向南攻占了楚国的淮河一带,向北兼并了强大的宋国,囊括了十二个国家,向西打败了韩、赵、魏三国,使强大的秦国退却,五国归顺服从,邹国、鲁国的国君,泗水流域的诸侯都来称臣。齐愍王自夸功劳而不停息,百姓无法承受。众多儒者进谏他却不采纳,大家各自分散,慎到、捷子逃离了齐国,田骈到了薛地,而荀子前往楚国。国内没有良臣,所以诸侯合谋攻打齐国。齐王建听信没有根据的言论,相信反间计,采用后胜的计策,不与诸侯联合亲近,因此导致国家灭亡。被秦国俘虏,不也是应该的吗?”
御史说:“伊尹凭借烹饪之事侍奉商汤,百里奚凭借喂牛之事求见秦穆公,开始时只是姑且迎合君主,后来确实帮助他们成就了霸王之业。像这样,怎么会有言论不被听从,主张不能实行呢?所以商鞅用王道来劝说秦孝公,秦孝公不采用,就用使国家强大的方法,最终成就了功业。邹衍用儒家学说去求见各国君主,不被采用,就用关于事物变化始终的理论,最终显扬了名声。所以马能够日行千里就是好马,不一定非要来自胡地和代地;士人以能够成功为可贵,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言辞。孟子固守旧的学说,不了解当世的事务,所以在梁国和宋国陷入困境。孔子坚持原则不懂变通,所以在黎丘挨饿。如今近代的儒者努力推行道德,却时常面临缺乏财用的情况,他们的言论被认为不对,因此陷入困境而无法施行。自从周王室以来,一千多年了,只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值得称赞,如果言论一定要参照其中之一,选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来称赞,就好像瘸子能谈论远方却不能走到那里一样。圣人走的道路不同但归宿相同,有的行动有的停止,他们的志趣是一样的。商鞅虽然变革法律和教化,目的是使国家强大、百姓受益。邹衍的著作中关于变化的学说,最终也归结于仁义。祭仲自我贬损来行使权宜之计,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所迫。所以在小的方面有所委屈而在大的方面正直,君子会这样做。如今固执地坚守一种学说,引用尾生那样的意思,那么晋文公以权诈的手段会合诸侯来尊崇周王室就不值得称道,而管仲蒙受耻辱来使齐国保存下来也不值得称赞了。”
文学之士说:“伊尹求见商汤,是因为知道商汤是圣明的君主。百里奚归附秦国,是因为知道秦穆公是贤明的君主。这两位君主能够成就霸主之业,他们的谋略早已在自己心中形成,不是糊涂地凭模糊不清的情况来决策事情的。孔子说:‘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怎么能姑且迎合君主就能成就霸王之业呢?君子秉持道德和正义行事,所以仓促之间一定按照道德和正义去做,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如此。孟子说:‘处在当今的朝廷,如果不改变社会风俗,却想成就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权势,连一天也维持不了。’宁可穷困饥饿地住在陋巷里,怎么能改变自己去顺从世俗的变化呢?阖闾杀死吴王僚,公子札离开吴国到了延陵,终身不进入吴国。鲁庄公杀死子赤,叔眄退隐起来,不接受鲁国的俸禄。损害正义而得到尊崇,违背正道来取悦他人,即使去死也不会这样做。只听说正道不能施行就放弃事情而退隐,没听说过违背正道来求得容身之处的。”
御史说:“《论语》中说:‘亲身做不善之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会去的。’有这样的言论但行为却不值得遵从。季氏胡作非为,驱逐了鲁国的国君,夺取了政权,而冉求、仲由却做了他的家臣。按照礼仪:‘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不相互敬酒。’孔子到卫国,通过受宠的臣子弥子瑕去见卫夫人,子路很不高兴。弥子瑕是个奸佞的臣子,孔子通过他去见卫夫人,这是不正当的。男女之间不交往,孔子却去见南子(卫夫人),这是不符合礼仪的。礼义是由孔子倡导的,他尚且降低道德标准来取悦他人,哪里能说他是在正道不行时就放弃事情而退隐呢?”
文学之士说:“天下不太平,各个诸侯国不安宁,这是圣明君主的忧虑。在上没有天子,在下没有诸侯之长,天下混乱,这是贤能圣明之人的忧虑。因此尧忧虑洪水,伊尹忧虑百姓,管仲曾被捆绑,孔子周游列国,都是忧虑百姓的灾祸并想使他们转危为安。因此有人背着鼎俎(如伊尹)、有人被囚禁拘押(如管仲)、有人四处奔波(如孔子)来拯救百姓。所以追赶逃亡者的人要快跑,拯救落水者的人会沾湿衣服。如今百姓陷入困境,即使想不沾湿衣服(不陷入麻烦),怎么能做得到呢?”
御史默默不做回应。
注释:
祖述:推崇并阐述前人的学说、行为。仲尼:孔子的字。
修道:修习道德学问。鲁、卫: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鲁国和卫国。
教化:教育感化。洙、泗:洙水和泗水,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孔子曾在这一地区讲学。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在位时重视文化教育,使稷下学宫盛极一时。褒儒尊学:褒奖尊崇儒家学说。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博学善辩著称。上大夫:古代官职名。
稷下先生:指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们。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
弱燕攻齐:指战国时期燕国在乐毅的率领下攻打齐国的事件。长驱:军队迅速地向远方挺进。临淄:齐国的都城。
愍王:齐愍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遁逃:逃跑。莒(jǔ):地名,在今山东莒县。
王建:齐王建,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禽:同 “擒”,被俘虏。
鞭策:马鞭和缰绳,比喻督促、驾驭的工具。
造父:西周时期善于驾车的人,传说曾为周穆王驾车。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势位:权势和地位。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出自《论语・子罕》,凤鸟和河图在古代被认为是祥瑞,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表示时世不佳,圣人的主张难以实现。
轺(yáo)车:古代的一种轻便马车。
齐威、宣:齐威王、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两位有作为的国君。显贤进士:显扬贤才,选拔士人。
奋:发扬。二世:指齐威王和齐宣王两代。余烈:遗留下来的功业。
举:攻占。楚、淮:楚国的淮河一带。
幷:同 “并”,兼并。巨宋:强大的宋国。
苞:囊括,包含。十二国:具体所指不详,泛指齐愍王时期征服的一些小国。
摧:打败。三晋:指韩、赵、魏三国,它们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成。
却:使退却。强秦:强大的秦国。
五国宾从:五国归顺服从。五国具体所指不详。
邹、鲁:邹国和鲁国,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泗上诸侯:泗水流域的诸侯。入臣:称臣。
矜功:自夸功劳。
慎到: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曾在稷下学宫讲学。捷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生平事迹不详。
田骈: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如:到,往。薛:地名,在今山东滕州东南。
孙卿:即荀子,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适:到。
流说:没有根据的言论。反间:反间计,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情报而有利于己方的计策。
后胜: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相,接受秦国贿赂,劝齐王建不与诸侯合纵抗秦。从亲:联合亲近。
伊尹:商汤的贤相,传说他曾以烹饪之术游说商汤,辅助商汤建立商朝。割烹:烹饪。事:侍奉。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百里:即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早年贫困,曾以喂牛为业,后被秦穆公重用。饭牛:喂牛。要(yāo):通 “邀”,求见。穆公: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苟合:姑且迎合。信然:确实。霸王:成就霸王之业。
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孝公: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支持商鞅变法。
邹子:即邹衍,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干:求见。世主:各国君主。
变化始终之论:邹衍提出的 “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循环变化的。
马效千里:马能够日行千里。胡、代:胡地和代地,古代以产良马著称。
孟轲:即孟子。旧术:旧的学说,这里指孟子坚持的儒家学说。
困于梁宋:孟子曾在梁国(魏国)和宋国游历,却没有得到重用,陷入困境。
孔子能方不能圆:孔子坚持原则,不懂变通。方,方正,坚持原则;圆,圆滑,变通。
饥于黎丘:孔子在游历过程中曾在黎丘挨饿。黎丘,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晚世:近代。勤德:努力推行道德。
文、武、成、康: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西周初期的几位贤君,被认为是治世的典范。
参:参照。
躄(bì)者:瘸子。
异涂同归:走的道路不同但归宿相同。涂,同 “途”。
革法改教:变革法律和教化。
祭仲: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曾为了应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自我贬损行使权宜之计。贬损:降低身份。行权:行使权宜之计。
小枉大直:在小的方面有所委屈而在大的方面正直。
硁硁(kēng)然:固执的样子。守一道:坚守一种学说。
引:引用。尾生: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与女子约会,女子没来,洪水来了也不离开,最终抱柱而死。
晋文: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曾以权诈的手段会合诸侯,尊崇周王室。谲(jué):权诈。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曾被囚禁,后被重用,在一些事情上曾蒙受耻辱。
执德秉义:秉持道德和正义。
造次:仓促,匆忙。于是:在道德和正义方面。
颠沛:颠沛流离,处境艰难。
居今之朝:处在当今的朝廷。不易其俗:不改变社会风俗。千乘之势: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权势,形容国家强大。
阖庐:即吴王阖闾,春秋时期吴国国君,他杀死吴王僚而夺取王位。僚:吴王僚,春秋时期吴国国君。
公子札:即季札,吴王寿梦的四子,有贤名,因不满阖闾的行为而离开吴国。延陵:地名,在今江苏常州。
鲁公:指鲁庄公。子赤:鲁庄公之子,被鲁庄公杀死。叔眄: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是鲁国的臣子。隐处:退隐。
亏义:损害正义。枉道:违背正道。取容:取悦他人。
释事:放弃事情。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季氏: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掌握鲁国的政权,曾驱逐鲁国国君。
冉求、仲由:即冉有和子路,孔子的弟子,曾在季氏门下做事。
礼:指儒家倡导的礼仪制度。男女不授受,不交爵: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不相互敬酒。
卫: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卫国。嬖臣:受宠的臣子。弥子瑕:春秋时期卫国的宠臣。卫夫人: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说:同 “悦”,高兴。
佞臣:奸佞的臣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行为不端,名声不好。
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尧: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曾治理洪水。
负鼎俎:背着鼎俎,伊尹曾以烹饪之术接近商汤,这里指代伊尹为实现抱负而采取的行动。鼎俎,古代烹饪器具。
囚拘:被囚禁拘押,这里指管仲曾被囚禁的经历。
匍匐:爬行,这里形容四处奔波的样子,指代孔子周游列国。
追亡者趋:追赶逃亡者的人要快跑。
拯溺者濡:拯救落水者的人会沾湿衣服。
延伸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学说以及他在各国的游历经历,能帮助深入了解孔子的一生及其学说在当时的实践情况和遭遇,对于理解文学之士对孔子的推崇以及御史对孔子实践效果的质疑很有帮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包含了孟子、淳于髡、邹衍等众多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传记,可从中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主张、生平际遇以及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活动和影响,进一步理解文中关于他们的论述。
《管子》:记录了管仲的思想和言论,全面展现了管仲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主张,有助于深入了解管仲的治国理念和他在历史上的贡献,以及文学之士和御史对管仲评价的依据。
《商君书》: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集中体现了商鞅的法家思想和变法主张,能帮助理解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措施,以及御史提及商鞅变法时的观点来源。
《中国古代思想史》(葛兆光著):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演变和相互影响有深入分析,可从宏观角度把握文中不同思想观点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盐铁专卖、治国理念、人才选拔等诸多问题的辩论,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