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贱之孝悌。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

丞相史曰:“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故孝子曰甘毳以养口,轻暖以养体。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无端絻,虽公西赤不能以为容。无肴膳,虽闵、曾不能以卒养。礼无虚加,故必有其实然后为之文。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夫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粝,礼虽备,然非其贵者也。”

文学曰:“周襄王之母非无酒肉也,衣食非不如曾皙也,然而被不孝之名,以其不能事其父母也。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夫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乞者由不取也。君子苟无其礼,虽美不食焉。故礼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是馈轻而礼重也。”

丞相史曰:“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次禄养,下以力。故王公人君,上也,卿大夫,次也。夫以家人言之,有贤子当路于世者,高堂邃宇,安车大马,衣轻暖,食甘毳。无者,褐衣皮冠,穷居陋巷,有旦无暮,食蔬粝荤茹,膢腊而后见肉。老亲之腹非唐园,唯菜是盛。夫蔬粝,乞者所不取,而子以养亲,虽欲以礼,非其贵也。”

文学曰:“无其能而窃其位,无其功而有其禄,虽有富贵,由跖、蹻之养也。高台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老亲之腹非盗囊也,何故常盛不道之物?夫取非有非职,财入而患从之,身且死祸殃,安得膢腊而食肉?曾参、闵子无卿相之养,而有孝子之名;周襄王富有天下,而有不能事父母之累。故礼菲而养丰,非孝也。掠囷而以养,非孝也。”丞相史曰:“上孝养色,其次安亲,其次全身。往者,陈余背汉,斩于泜水;五被邪逆,而夷三族。近世,主父偃行不轨而诛灭,吕步舒弄口而见戮,行身不谨,诛及无罪之亲。由此观之:虚礼无益于己也。文实配行,礼养俱施,然后可以言孝。孝在实质,不在于饰貌;全身在于谨慎,不在于驰语也。”

文学曰:“言而不诚,期而不信,临难不勇,事君不忠,不孝之大者也。孟子曰:‘今之世,今之大夫,皆罪人也。皆逢其意以顺其恶。’今子不忠不信,巧言以乱政,导谀以求合。若此者,不容于世。春秋曰:‘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故卑位而言高者,罪也,言不及而言者,傲也。有诏公卿与斯议,而空战口也?”

白话文翻译:

文学之士说:“善于奉养父母的人不一定要用牛羊猪等肉食,善于提供衣服的人不一定要用精美华丽的丝绸锦绣。用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来尽心侍奉双亲,这就是尽孝的最高境界了。所以平民百姓辛勤劳作,也足够用来遵循孝道礼仪,喝豆粥、饮清水,也完全能够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孔子说:‘如今所说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如果没有敬爱之心,那和饲养牲畜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最上等的孝是涵养父母的心志,其次是在态度上让父母愉悦,再其次是让父母身体舒适。重视的是尽孝的礼仪,而不是贪图丰厚的供养,礼仪得当、心情和顺,即使供养不那么完备,也是可以的。《易经》说:‘东边的邻居杀牛举行盛大祭祀,不如西边的邻居举行简单的春祭(更能表达诚意)。’所以富贵却没有礼仪,还不如贫贱之人遵守孝悌之道。在家里能尽到孝道,在家外能尽到悌道(敬重兄长),对待朋友能做到诚信,这三个方面,就是尽孝的极致了。把家庭料理好,不是说要积累财富,侍奉父母孝顺,不是说一定要有珍馐佳肴,也不过是和颜悦色、顺从父母心意、尽到礼义罢了。”

丞相史说:“八十岁的老人称为耋,七十岁的老人称为耄。对于耄耋之年的老人,不吃肉就不会觉得饱,不穿丝帛衣服就不会觉得暖和。所以孝顺的子女会用美味的食物来满足老人的口腹之欲,用轻便暖和的衣服来让老人身体舒适。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每餐必定有酒和肉。没有合适的礼服礼帽,即使是公西赤也无法在正式场合中显得得体。没有丰盛的菜肴,即使是闵子骞、曾子也难以很好地奉养老人到最后。礼仪不会平白无故地施加,所以一定要有实际的供养内容,然后再加上外在的礼仪形式。与其礼仪完备但供养不足,不如供养充足但礼仪稍有欠缺。用洁净的酒杯装水,按照礼仪的程序上前进献粗劣的食物,礼仪虽然完备,但这并不是值得推崇的尽孝方式。”

文学之士说:“周襄王的母亲不是没有酒肉,她的衣食条件也并非不如曾皙,然而周襄王却背负着不孝的名声,是因为他不能好好地侍奉自己的父母。君子看重尽孝的礼仪,小人贪图丰厚的供养。那种吆喝着招呼别人来,随手扔给别人东西的行为,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君子如果觉得不符合礼仪,即使食物再美味也不会吃。所以按照礼仪,主人不亲自馈赠食物,客人就不会进行祭祀。这说明馈赠的物品轻贱而礼仪更为重要。”

丞相史说:“最大的孝顺是以天下或一国的财富来奉养父母,其次是用俸禄来奉养,最下等的是用自己的劳力来奉养。所以王公国君,是最高等级的,卿大夫次之。就拿普通家庭来说,有贤能的儿子在世上担任重要职位的,父母就可以住在高大宽敞的房屋里,乘坐安稳的车子,骑着高大的马,穿着轻便暖和的衣服,吃着美味的食物。没有这样条件的,就只能穿着粗布衣服,戴着兽皮帽子,居住在贫穷简陋的小巷里,生活朝不保夕,吃着粗劣的食物和野菜,只有在祭祀膢祭和腊祭的时候才能见到肉。年老父母的肚子又不是菜园子,只能装下蔬菜。那些粗劣的食物,连乞丐都不会去拿,然而儿子却用这样的食物来奉养父母,即使想要尽到礼仪,这也不是值得推崇的尽孝方式。”

文学之士说:“没有相应的才能却窃取了职位,没有相应的功劳却享受着俸禄,即使拥有富贵,这也如同盗跖、庄蹻那样的人奉养父母(并非真正的孝)。居住在高高的楼台之上极目远望,吃饭的桌子有一丈见方摆满了食物,但这也不能称之为孝顺。年老父母的肚子又不是盗贼的口袋,为什么要常常装着不合道义得来的东西呢?获取不是自己应得的、不是自己分内职务所得的财物,财富到手了祸患也随之而来,自身都将面临死亡和灾祸,又怎么能在膢祭和腊祭的时候吃到肉呢?曾参、闵子骞没有卿相那样丰厚的物质奉养父母,却有着孝子的名声;周襄王拥有天下的财富,却背负着不能侍奉好父母的负担。所以礼仪微薄但供养丰厚,不是真正的孝顺。抢夺别人粮仓里的粮食来奉养父母,也不是真正的孝顺。”

丞相史说:“最上等的孝是在态度上让父母愉悦,其次是让父母生活安稳,再其次是保全自身。过去,陈余背叛汉朝,在泜水被斩杀;五被行为邪恶叛逆,结果被灭了三族。近代,主父偃行为不合法度而被诛杀灭族,吕步舒卖弄口舌而被处死,立身行事不谨慎,灾祸连累到了无罪的亲人。从这些事情来看:虚假的礼仪对自己是没有益处的。外在的礼仪形式和内在的实质要相互配合,礼仪和供养都要施行,这样之后才可以谈论孝道。孝道在于实质内容,而不在于表面的形式;保全自身在于谨慎行事,而不在于夸夸其谈。”

文学之士说:“说话不真诚,约定了却不守信,面临危难不勇敢,侍奉君主不忠诚,这些都是最大的不孝行为。孟子说:‘当今的世道,当今的大夫,都是有罪的人。他们都迎合君主的心意来助长君主的恶行。’如今你不忠诚不守信,用花言巧语来扰乱政治,阿谀奉承来迎合别人。像你这样的人,是不能被社会所容忍的。《春秋》说:‘士人坚守一种原则不改变,遵循事理不向外求助,只是尽自己的职责罢了。’所以身处低位却谈论高位的事情,是有罪的,说话不切实际却夸夸其谈,是傲慢的表现。皇帝下诏让公卿参与这场议论,难道就是让你在这里空发议论吗?”

注释:

刍豢(chú huàn):指牛羊猪等牲畜,这里泛指肉食。刍,吃草的牲畜;豢,吃谷的牲畜。

锦绣:精美华丽的丝绸织物。

歠菽(chuò shū)饮水:喝豆粥、饮清水。歠,喝;菽,豆类。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论语・为政》,强调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敬爱之心。

养志:涵养父母的心志,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养色:在态度上让父母愉悦,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

养体:让父母身体舒适,满足父母在生活上的物质需求。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yuè)祭也:出自《易经・既济》,禴祭是古代春祭之名,此句意思是祭祀重在诚意,而不在于祭品的丰厚。

孝悌(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闺门:内室的门,这里指家庭内部。

耋(dié):八十岁的老人,也泛指高龄。

耄(mào):七十岁的老人,也泛指高龄。

甘毳(cuì):美味的食物。毳,同 “脆”,这里指美味的食品。

轻暖:轻便暖和的衣服。

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曾皙:曾参的父亲。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絻(diàn):古代冠名,也作 “冕”。

公西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善于处理外交事务,以善于礼仪著称。

闵、曾:闵子骞、曾子,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孝闻名。

洗爵:洗净酒杯,这里指准备祭祀或宴饮的器具,代指礼仪程序。

升降:指在礼仪活动中上下行走、进退的程序。粝(lì):粗米,这里指粗劣的食物。

周襄王:东周君主,其母惠后,因周襄王未能很好地侍奉母亲而有不孝之名。

嗟来而招之,投而与之: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指不尊重人、侮辱性的施舍方式,这里表示不符合礼仪的给予行为。

礼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按照礼仪,如果主人不亲自馈赠食物,客人就不会进行祭祀,强调礼仪的规范和尊重。

当路:指担任重要职位,掌握权力。

高堂邃宇:高大宽敞的房屋。高堂,高大的殿堂;邃宇,深邃的房屋。

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马车,高官告老或征召有重望的人时,常赐乘安车,以示尊宠。

褐衣:粗布衣服,古时贫贱者所穿。皮冠:用兽皮做的帽子,也指未做官时的服饰。

荤茹:指蔬菜和野菜。荤,原指葱蒜等有特殊气味的蔬菜,后也泛指蔬菜;茹,蔬菜的总称。

膢(láo)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膢祭在夏历十二月举行,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祭祀时会有丰盛的食物。

唐园:即菜园。唐,通 “场”,菜园。

跖(zhí)、蹻(qiāo):盗跖和庄蹻,都是古代被认为是盗贼的人物,这里用来比喻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人。

高台极望:居住在高高的楼台之上极目远望,形容生活奢华。

食案方丈:吃饭的桌子有一丈见方,形容食物丰盛,摆满了桌子。

陈余:秦末农民起义将领,后与刘邦为敌,最终在泜水被斩杀。背汉:背叛汉朝。

泜(zhī)水:古水名,在今河北境内。

五被:即伍被,西汉淮南王刘安的谋士,参与谋反,后被灭三族。邪逆:行为邪恶叛逆。

主父偃:西汉大臣,因行为不轨,被汉武帝族诛。不轨:不合法度,违反正道。

吕步舒:西汉人,董仲舒的弟子,因卖弄口舌,触怒汉武帝而被杀。弄口:卖弄口舌。

期而不信:约定了却不守信。期,约定。

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强调士人应坚守原则,遵循事理,尽到自己的职责。共,通 “供”,这里指尽到。

延伸阅读:

《论语集注》(朱熹著):对《论语》中关于孝道、礼仪等方面的言论进行了详细注释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之士引用的孔子言论以及儒家的孝道观念。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对《孟子》的内容进行了准确的翻译和注释,能帮助理解文学之士引用的孟子言论,以及孟子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观点。

《礼记正义》(孔颖达等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对其中关于礼仪、孝道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可深入了解古代礼仪制度与孝道的关系。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详细记载了孔子弟子如曾子、闵子骞、公西赤等人的生平事迹和品德行为,有助于理解文中对这些人物的提及和相关评价。

《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研究》: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历程、内涵和社会影响,可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孝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重要性。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苑・建本》:西汉刘向所著,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德修养、孝道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孝道的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道德观念、礼仪规范以及君臣、父子关系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