繇役
分类:卷九 浏览量:
大夫曰:“屠者解分中理,可横以手而离也;至其抽筋凿骨,非行金斧不能决。圣主循性而化,有不从者,亦将举兵而征之,是以汤诛葛伯,文王诛犬夷。及后戎、狄猾夏,中国不宁,周宣王、仲山甫式遏寇虐。诗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出车彭彭,城彼朔方。’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无城垒而御强暴也。”
文学曰:“舜执干戚而有苗服,文王底德而怀四夷。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普天之下,惟人面之伦,莫不引领而归其义。故画地为境,人莫之犯。子曰:‘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至德之谓也。故善攻不待坚甲而克,善守不待渠梁而固。武王之伐殷也,执黄钺,誓牧之野,天下之士莫不愿为之用。既而偃兵,搢笏而朝,天下之民莫不愿为之臣。既以义取之,以德守之。秦以力取之,以法守之,本末不得,故亡。夫文犹可长用,而武难久行也。”
大夫曰:“诗云:‘猃狁孔炽,我是用戒。’‘武夫潢潢,经营四方。’故守御征伐,所由来久矣。春秋大戎未至而豫御之。故四支强而躬体固,华叶茂而本根据。故饬四境所以安中国也,发戍漕所以审劳佚也。主忧者臣劳,上危者下死。先帝忧百姓不赡,出禁钱,解乘舆骖,贬乐损膳,以赈穷备边费。未见报施之义,而见沮成之理,非所闻也。”
文学曰:“周道衰,王迹熄,诸侯争强,大小相凌。是以强国务侵,弱国设备。甲士劳战阵,役于兵革,故君劳而民困苦也。今中国为一统,而方内不安,徭役远而外内烦也。古者,无过年之繇,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长子不还,父母愁忧,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思之积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薇之所为作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屠夫分解牲畜顺着肌肉的纹理,(骨肉)可以用手横向分开;至于那些抽筋剔骨的情况,不用金属斧头就不能砍断。圣明的君主遵循人性进行教化,对于那些不服从的,也会起兵征讨他们,所以商汤诛杀葛伯,周文王征讨犬夷。到后来戎、狄侵扰华夏,中原不得安宁,周宣王、仲山甫遏制敌寇的暴虐。《诗经》说:‘征讨猃狁,一直打到太原。’‘战车出动威风凛凛,在北方筑城防守。’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不能不通过征伐使不义者归服,不能没有城垒来抵御强暴。”
文学说:“舜拿着盾牌和大斧(通过文德教化)使有苗归服,周文王奠定德政使四方的少数民族归心。《诗经》说:‘镐京的辟雍(教化大行),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服从的。’普天之下,只要是人类,没有不伸长脖子(向往)而归顺义理的。所以(君主有至德)画地为界(百姓也不会逾越),没有人会去侵犯。孔子说:‘可以冒着锋利的刀刃,却难以做到中庸之道。’说的就是最高的德行。所以善于进攻的不依靠坚固的铠甲就能攻克,善于防守的不依靠深沟高垒就能稳固。周武王讨伐殷商,拿着黄色的大斧,在牧野誓师,天下的士人没有不愿意为他效力的。之后停止战争,插着笏板上朝,天下的百姓没有不愿意做他的臣民的。用义取得天下,用德守住天下。秦朝用武力取得天下,用法令守住天下,本末倒置,所以灭亡了。文德可以长久使用,而武力难以长久施行。”
御史大夫说:“《诗经》说:‘猃狁十分猖獗,我们因此戒备。’‘武夫威武雄壮,经营四方。’所以防守抵御和征伐,由来已久。《春秋》记载敌人还未到来就预先防御。所以四肢强健身体才能坚固,花叶茂盛根才能稳固。所以整饬四境是为了使中原安宁,征发戍卒和漕运是为了合理安排劳役。君主忧虑的事臣子要操劳,君主有危险臣子要拼死效力。先帝忧虑百姓生活不富足,拿出宫廷的钱,解开天子车驾的骖马(节省开支),减少音乐和膳食,用来赈济穷困和筹备边防费用。没有看到回报施恩的道理,却看到破坏成功的情况,这不是我所希望听到的。”
文学说:“周朝的王道衰落,王者的事迹消失,诸侯争强好胜,大国欺凌小国。因此强国致力于侵略,弱国设置防备。士兵在战场上辛劳作战,被战争役使,所以君主操劳百姓困苦。如今中国统一,然而四方之内不安定,徭役遥远,内外都很麻烦。古代,没有超过一年的徭役,没有超过一定时限的劳役。如今近的地方几千里,远的地方超过万里,要经历两个时期(的时间)。大儿子出征不回来,父母忧愁,妻子哀叹,愤懑的情绪在心中产生,思念积聚的痛苦深入骨髓。这就是《杕杜》《采薇》创作的原因。”
注释:
屠者:屠夫。解分中理:分解牲畜顺着肌肉的纹理。
横以手:用手横向(分开骨肉)。
金斧:金属斧头。决:砍断。
循性而化:遵循人性进行教化。
汤诛葛伯:商汤讨伐葛伯,葛伯不祭祀,汤以此为借口征伐他。
文王诛犬夷:周文王征讨犬夷等少数民族。
猾夏:侵扰华夏。
周宣王:西周天子,曾命仲山甫等征讨猃狁等。
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曾出征抵御敌寇。
薄伐:征伐。猃狁(xiǎn yǔn):古代少数民族,即匈奴。
彭彭:形容战车行进的样子。
城彼朔方:在北方筑城。
舜执干戚而有苗服:舜拿着盾牌和大斧(表示文德教化),使有苗归服。干,盾牌;戚,大斧。
文王底德而怀四夷:周文王奠定德政使四方少数民族归心。底,奠定。
镐京辟雍:镐京的辟雍,辟雍是古代的教育场所,这里表示教化大行。
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可以冒着锋利的刀刃,却难以做到中庸之道。冒,冒着;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
黄钺(yuè):黄色的大斧,象征权力。
誓牧之野:在牧野誓师,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
搢笏(jìn hù):插着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笏板。
饬四境:整饬四境,即整顿边境。
解乘舆骖:解开天子车驾的骖马,即节省开支。乘舆,天子的车驾;骖,车驾两旁的马。
繇(yáo):同 “徭”,徭役。
杕杜(dì dù)、采薇:《诗经》中的诗篇,表达了征夫的哀怨和思念之情。
延伸阅读:
《史记・殷本纪》:记载了商朝的历史,包括商汤伐葛伯等内容,可深入了解商汤的征伐行动和政治理念。
《史记・周本纪》:详细记录了周朝的兴衰历程,包括周文王、周武王的事迹,以及周宣王时期的征伐等,与文中相关内容相互印证。
《诗经译注》(程俊英著):对《诗经》中引用的诗句进行详细注释和翻译,有助于理解诗句的原意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能深入理解 “白刃可冒,中庸不可入” 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以及孔子关于德行和战争的观点。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边疆治理、德政与武力等方面的讨论。
《说苑・指武》: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军事、战争、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德政、征伐、边境防御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军事决策、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资治通鉴・汉纪》: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可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汉朝的边疆政策和战争等情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