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
分类:卷五 浏览量:
大夫曰:“御史!”
御史未应。
谓丞相史曰:“文学结发学语,服膺不舍,辞若循环,转若陶钧。文繁如春华,无效如抱风。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从之,则县官用废,虚言不可实而行之;不从,文学以为非也,众口嚣嚣,不可胜听。诸卿都大府日久矣,通先古,明当世,今将何从而可矣?”
丞相史进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所由不同,俱归于霸。而必随古不革,袭故不改,是文质不变,而椎车尚在也。故或作之,或述之,然后法令调于民,而器械便于用也。孔对三君殊意,晏子相三君异道,非苟相反,所务之时异也。公卿既定大业之路,建不竭之本,愿无顾细故之语,牵儒、墨论也。”
文学曰:“师旷之调五音,不失宫商。圣王之治世,不离仁义。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殷、周因循而昌,秦王变法而亡。诗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法教也。故没而存之,举而贯之,贯而行之,何更为哉?”
丞相史曰:“说西施之美无益于容,道尧、舜之德无益于治。今文学不言所为治,而言以治之无功,犹不言耕田之方,美富人之囷仓也。夫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世。故商君昭然独见存亡不可与世俗同者,为其沮功而多近也。庸人安其故,而愚者果所闻。故舟车之治,使民三年而后安之。商君之法立,然后民信之。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权。’文学可令扶绳循刻,非所与论道术之外也。”
文学曰:“君子多闻阙疑,述而不作,圣达而谋大,叡智而事寡。是以功成而不隳,名立而不顿。小人智浅而谋大,羸弱而任重,故中道而废,苏秦、商鞅是也。无先王之法,非圣人之道,而因于己,故亡。易曰:‘小人处盛位,虽高必崩。不盈其道,不恒其德,而能以善终身,未之有也。是以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禹之治水也,民知其利,莫不劝其功。商鞅之立法,民知其害,莫不畏其刑。故夏后功立而王,商鞅法行而亡。商鞅有独智之虑,世乏独见之证。文学不足与权当世,亦无负累蒙殃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御史!”
御史没有回应。
御史大夫对丞相史说:“这些文学之士从童年起就学习和钻研学问,牢记在心中而不舍弃,言辞就像循环往复一样,论述的转动就像陶钧(制作陶器的转轮)一样流畅。文辞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繁多,却像拥抱风一样没有实际效果。用虚假的言辞来扰乱事实,称道古代来损害当今。听从他们的,那么国家的财政就会匮乏,那些虚假的言论不可能实际地施行;不听从他们的,文学之士就认为不对,众人吵吵嚷嚷,多得听不过来。你们各位在重要的官府任职已经很久了,通晓古代的事情,明白当今的世事,如今到底该听从哪一方才好呢?”
丞相史上前说:“晋文公为人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诡诈,他们所走的道路不同,但都成就了霸业。如果一定要跟随古代而不改革,沿袭旧有的而不改变,这就如同文采和实质都不变化,而原始的椎车(简陋的车子)还在使用一样。所以有的是创作新的,有的是传述旧的,然后法令能适合民众的需求,而器械也便于使用。孔子回答三位君主的心意各不相同,晏子辅佐三位君主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这不是随意地相反,而是所追求的时机不同罢了。公卿已经确定了成就大业的道路,建立了永不枯竭的根本,希望不要顾及那些细小琐碎的言论,被儒家和墨家的议论所牵制。”
文学之士说:“师旷调试五音,不会偏离宫商等音调。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不会离开仁义。所以只有改革制度的虚名,而没有改变正道的实质。上自黄帝,下到夏、商、周三代圣王,没有不彰显道德教化,重视学校教育,推崇仁义,确立教化的。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殷朝、周朝因袭旧制而昌盛,秦王改变法制却灭亡了。《诗经》说:‘虽然没有德高望重的老人,还有旧的典章制度。’说的就是法令和教化。所以(这些典章制度)即使制定的人去世了但仍然保存着,提出来并贯通实行,贯通实行下去,为什么要更改呢?”
丞相史说:“谈论西施的美丽对自己的容貌没有什么益处,称道尧、舜的德行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如今文学之士不谈论如何治理国家,却谈论以往治理没有功效,就如同不谈论耕田的方法,却赞美富人的谷仓一样。想要收获粮食的人要抓住农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顺应时代。所以商君(商鞅)能够清楚地独自看到国家存亡的关键,不可以和世俗的看法相同,因为世俗的看法会阻碍功效而且大多是短浅的。平庸的人安于旧有的东西,而愚蠢的人对自己所听到的深信不疑。所以制造舟车,让百姓过了三年之后才适应。商君的法令确立之后,然后百姓才相信它。孔子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但不可以和他一起权衡事理。’这些文学之士可以让他们按照规矩做事,不适合和他们谈论道和术之外的事情。”
文学之士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存而不论,传述而不创作,圣明通达而谋划大事,聪慧明智而做事简约。所以功业成就了不会毁坏,名声树立了不会衰败。小人智慧浅薄却谋划大事,身体瘦弱却承担重任,所以中途就会失败,苏秦、商鞅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先王的法度,不是圣人的道理,却只凭自己的想法,所以会灭亡。《易经》说:‘小人处在高位,虽然地位高但必然会崩溃。不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正道,不能长久保持自己的品德,却能终身行善,这是没有的事情。所以开始像登上天空一样,后来就会坠入地下。’大禹治水,百姓知道那对自己有好处,没有不鼓励他的功业的。商鞅立法,百姓知道那对自己有危害,没有不害怕他的刑罚的。所以夏禹功业建立而称王,商鞅法令施行而国家灭亡。商鞅有独特的智谋和思虑,世上却缺乏对他独特见解的验证。我们文学之士虽然不足以参与权衡当今世事,但也不会背负罪责而遭受灾祸。”
注释:
结发:古代男子到一定年龄束发为髻,表示成年,这里指从童年起。
服膺:牢记在心中,衷心信服。
辞若循环:言辞像循环往复一样,形容言辞流畅且有重复性。
转若陶钧:论述的转动就像陶钧(制作陶器的转轮)一样,形容论述流畅、圆转自如。陶钧,制作陶器时所用的转轮。
文繁如春华:文辞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繁多。春华,春天的花朵。
无效如抱风:像拥抱风一样没有实际效果,比喻没有实际作用。
县官:这里指朝廷、国家。
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的样子。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以善于权谋著称。谲(jué):诡诈。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以尊王攘夷等举措成就霸业。
椎车:原始的简陋车子,用整块木头做成车轮,没有辐条。
或作之,或述之:有的是创作新的,有的是传述旧的。出自《礼记・乐记》,这里指对制度、文化等的传承与创新。
孔对三君殊意:孔子回答三位君主的心意各不相同。具体指孔子对不同君主的询问,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不同的回答。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主。相三君异道:辅佐三位君主采用的方法不一样。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精通音律。五音: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宫商:五音中的两个音阶,这里代指五音。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
庠序:古代的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殷、周因循:殷朝(商朝)、周朝因袭旧制。因循,沿袭。
秦王变法: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里主要指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后秦国虽强大但最终因暴政等原因迅速灭亡。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虽然没有德高望重的老人,还有旧的典章制度。典刑,旧的典章制度。
说西施之美:谈论西施的美丽。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道尧、舜之德:称道尧、舜的德行。尧、舜是上古时期的贤君。
囷仓:粮仓。囷,圆形的谷仓。
务时:抓住农时。
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改革家,曾在秦国实行变法。
沮功:阻碍功效。沮,阻止,阻碍。
庸人:平庸的人。
果所闻:对自己所听到的深信不疑。
舟车之治:制造舟车。这里以制造舟车需要时间让百姓适应来比喻改革也需要时间让百姓接受。
可与共学,未可与权: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可以和他一起学习,但不可以和他一起权衡事理。权,权衡,变通。
扶绳循刻:按照规矩做事。绳、刻,都表示规矩、准则。
君子多闻阙疑:君子广泛地学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存而不论。出自《论语・为政》。阙疑,对有疑问的地方存而不论。
述而不作:传述而不创作。出自《论语・述而》,孔子主张继承和传述古代文化。
叡(ruì)智:聪慧明智。叡,同 “睿”。
不隳(huī):不会毁坏。隳,毁坏。
不顿:不会衰败。顿,衰败。
羸(léi)弱:瘦弱。
易:指《易经》,中国古代经典,阐述了阴阳变化的哲学思想。
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出自《易经・明夷卦》,这里比喻小人开始时地位高,后来会衰败。
夏后:即夏禹,夏朝的开国君主,因治水有功而称王。
延伸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学说以及他与各国君主的交往,可深入了解孔子回答不同君主问题时的背景和具体情况,有助于理解 “孔对三君殊意”。
《史记・管晏列传》:对晏子辅佐三位君主的具体事迹有详细描述,能帮助理解晏子相三君异道的原因和方式,以及他在齐国政治中的作用。
《商君书》: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全面阐述了商鞅的变法思想和政治主张,可深入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理念,以及他对秦国发展的影响,与文中关于商鞅的讨论紧密相关。
《论语集注》(朱熹著):对《论语》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有助于理解文中引用的孔子言论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观念等,更好地把握文学之士和丞相史围绕孔子言论展开的辩论。
《中国古代哲学史》(冯友兰著):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有深入分析,可帮助理解文学之士和丞相史在改革、仁义、法治等方面观点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说苑・善谋》:西汉刘向所著的一部古代杂史小说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古代人物运用智谋、制定政策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文中关于改革、治理国家的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故事集,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君主、大臣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君臣关系以及改革与传承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