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固
分类:卷九 浏览量:
大夫曰:“虎兕所以能执熊罴、服群兽者,爪牙利而攫便也。秦所以超诸侯、吞天下、幷敌国者,险阻固而势居然也。故龟猖有介,狐貉不能禽;蝮蛇有螫,人忌而不轻。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仲山甫补衮职之阙,蒙公筑长城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内,犹家人不坚垣墙,狗吠夜惊,而闇昧妄行也。”
文学曰:“秦左殽、函,右陇阺,前蜀、汉,后山、河,四塞以为固,金城千里,良将勇士,设利器而守陉隧,墨子守云梯之械也。以为虽汤、武复生,蚩尤复起,不轻攻也。然戍卒陈胜无将帅之任,师旅之众,奋空拳而破百万之师,无墙篱之难。故在德不在固。诚以仁义为阻,道德为塞,贤人为兵,圣人为守,则莫能入。如此则中国无狗吠之警,而边境无鹿骇狼顾之忧矣。夫何妄行而之乎?”
大夫曰:“古者,为国必察土地、山陵阻险、天时地利,然后可以王霸。故制地城郭,饬沟垒,以御寇固国。春秋曰:‘冬浚洙。’修地利也。三军顺天时,以实击虚,然困于阻险,敌于金城。楚庄之围宋,秦师败崤嵚崟,是也。故曰:‘天时不如地利。’羌、胡固,近于边,今不取,必为四境长患。此季孙之所以忧颛臾,有句贱之变,而为强吴之所悔也。”
文学曰:“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周之致远,不以地利,以人和也。百世不夺,非以险,以德也。吴有三江、五湖之难,而兼于越。楚有汝渊、两堂之固,而灭于秦。秦有陇阺、崤塞,而亡于诸侯。晋有河、华、九阿,而夺于六卿。齐有泰山、巨海,而胁于田常。桀、纣有天下,兼于滈亳。秦王以六合困于陈涉。非地利不固,无术以守之也。释迩忧远,犹吴不内定其国,而西绝淮水与齐、晋争强也;越因其罢,击其虚。使吴王用申胥,修德,无恃极其众,则句践不免为藩臣海崖,何谋之敢虑也?”
大夫曰:“楚自巫山起方城,属巫、黔中,设扞关以拒秦。秦包商、洛、崤、函,以御诸侯。韩阻宜阳、伊阙,要成皋、太行,以安周、郑。魏滨洛筑城、阻山带河,以保晋国。赵结飞狐、句注、孟门,以存邢代。燕塞碣石,绝邪谷,绕援辽。齐抚阿、甄,关荣、历,倚太山,负海、河。关梁者,邦国之固,而山川者,社稷之宝也。徐人灭舒,春秋谓之‘取’,恶其无备,得物之易也。故恤来兵,仁伤刑。君子为国,必有不可犯之难。易曰:‘重门击拓,以待暴客。’言备之素修也。”
文学曰:“阻险不如阻义,昔汤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舒以百里,亡于敌国。此其所以见恶也。使关梁足恃,六国不兼于秦;河、山足保,秦不亡于楚、汉。由此观之:冲隆不足为强,高城不足为固。行善则昌,行恶则亡。王者博爱远施,外内合同,四海各以其职来祭,何击拓而待?传曰:‘诸侯之有关梁,庶人之有爵禄,非升平之兴,盖自战国始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老虎和犀牛之所以能够擒获熊和罴、制服群兽,是因为它们爪子和牙齿锋利且抓取方便。秦国之所以能够超越诸侯、吞并天下、兼并敌国,是因为它地势险要坚固且形势有利。所以乌龟和猖有甲壳,狐狸和貉就不能擒获它们;蝮蛇有毒刺,人们就会忌惮而不轻易招惹。所以有防备就能控制别人,没有防备就会被别人控制。所以仲山甫弥补君主的过失,蒙恬修筑坚固的长城,这是为了防备敌寇的灾难,并且抵御远方的敌人。如今不巩固外部,却想安定内部,就好像一家人不加固围墙,夜里狗叫使人受惊,却在黑暗中盲目行动。”
文学说:“秦国左边有崤山和函谷关,右边有陇坻,前面有蜀地和汉中,后面有山脉和黄河,四面有要塞作为坚固的屏障,国土广大,良将勇士,设置锐利的武器防守关隘,就像墨子防守云梯的器械一样。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再生,蚩尤再起,也不会轻易进攻。然而戍卒陈胜没有将帅的任命,没有众多的军队,赤手空拳却攻破了百万大军,没有遇到像围墙一样的阻碍。所以关键在于德行而不是地势的坚固。如果真的把仁义作为阻碍,把道德作为要塞,把贤人作为士兵,把圣人作为守卫,那就没有人能入侵。这样的话,中原就没有狗叫引起的警报,边境也没有像鹿和狼那样的忧患了。怎么会盲目行动呢?”
御史大夫说:“古代,治理国家必定要考察土地、山陵的险阻、天时地利,然后才可以成就王业和霸业。所以建造城池,整治沟垒,来抵御敌寇巩固国家。《春秋》说:‘冬天疏浚洙水。’这是为了修整地利。军队顺应天时,以充实的力量攻击空虚之处,然而被困在险要之地,与坚固的城池对抗。楚庄王围困宋国,秦国军队在崤山险要之地失败,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羌、胡地势险要,靠近边境,如今不夺取,必定会成为四方边境长久的忧患。这就是季孙忧虑颛臾,有句贱的变故,并且让强大的吴国后悔的原因。”
文学说:“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周朝能够达到远方,不是依靠地利,而是依靠人和。百世都不能夺取,不是依靠险要,而是依靠德行。吴国拥有三江、五湖的险要,却被越国兼并。楚国拥有汝渊、两堂的坚固地势,却被秦国灭亡。秦国拥有陇坻、崤塞的险要,却被诸侯所灭。晋国拥有黄河、华山、九阿的险要,却被六卿夺取政权。齐国拥有泰山、大海的险要,却被田常胁迫。夏桀、商纣拥有天下,却被滈亳之地的人兼并。秦王拥有天下却被陈涉所困。不是地利不坚固,而是没有好的策略来守卫。放弃近处的忧患而担忧远方,就像吴国不先安定国内,却向西越过淮水与齐国、晋国争强;越国趁着吴国疲惫,攻击它的空虚之处。假如吴王任用申胥,修养德行,不倚仗他的众多百姓,那么勾践不免成为海边的藩臣,怎么敢有图谋呢?”
御史大夫说:“楚国从巫山到方城,连接巫地和黔中,设置扞关来抵御秦国。秦国包括商地、洛地、崤山、函谷关,来抵御诸侯。韩国凭借宜阳、伊阙作为险阻,控制成皋、太行,来安定周地和郑地。魏国濒临洛水修筑城池,依靠山脉,以黄河为带,来保卫晋国。赵国连接飞狐、句注、孟门,来保存邢地和代地。燕国以碣石为要塞,隔绝邪谷,环绕援救辽东。关隘桥梁,是国家坚固的保障,山川,是国家的珍宝。徐国人消灭舒国,《春秋》说‘夺取’,厌恶它没有防备,得到东西太容易。所以怜惜民众而慎用兵力,仁爱胜过刑罚。君子治理国家,必定有不可侵犯的威严。《易经》说:‘设置多重门户,敲击木梆,来防备暴徒。’这是说要平素就做好防备。”
文学说:“依靠险阻不如依靠道义,从前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在天下施行政令,舒国凭借百里的土地,被敌国灭亡。这就是被厌恶的原因。假如关隘桥梁足以依靠,六国就不会被秦国兼并;黄河、山脉足以保全国家,秦国就不会被楚国、汉朝所灭。由此看来:险阻不足以成为强大的保障,高城不足以成为坚固的依靠。施行善政就会昌盛,施行恶政就会灭亡。王者广泛地施爱,远近都能得到恩泽,内外团结,四海各国都按照自己的职责前来祭祀,哪里用得着敲击木梆来防备呢?传曰:‘诸侯有关隘桥梁,百姓有爵禄,不是太平盛世的兴起,大概从战国开始。’”
注释:
熊罴(pí):熊和罴,皆为猛兽。
攫(jué):抓取。
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辅佐宣王中兴。
蒙公:蒙恬,秦朝将领,曾修筑长城。
左殽、函:左边有崤山和函谷关。殽,同 “崤”。
右陇阺(dǐ):右边有陇坻,即陇山。
前蜀、汉:前面有蜀地和汉中。
后山、河:后面有山脉和黄河。
墨子守云梯之械:墨子善于防守,曾阻止公输般的云梯进攻。
申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封于申地,称申胥,吴国大臣。
秦包商、洛、崤、函:秦国包括商地、洛地、崤山、函谷关。
韩阻宜阳、伊阙:韩国凭借宜阳、伊阙作为险阻。
要(yāo)成皋、太行:控制成皋、太行。要,通 “邀”,拦截,控制。
魏滨洛筑城、阻山带河:魏国濒临洛水修筑城池,依靠山脉,以黄河为带。
赵结飞狐、句注、孟门:赵国连接飞狐、句注、孟门这些险要之地。
燕塞碣石,绝邪谷,绕援辽:燕国以碣石为要塞,隔绝邪谷,环绕援救辽东。
齐抚阿、甄,关荣、历,倚太山,负海、河:齐国安抚阿地、甄地,以荣地、历地为关隘,倚仗泰山,背靠大海和黄河。
冲隆:险阻。
重门击拓:设置多重门户,敲击木梆。拓,通 “柝”,木梆。
延伸阅读:
《史记・秦本纪》:详细记载了秦国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凭借地势险要而崛起,以及后来的兴衰,可深入了解秦国的历史和军事战略。
《史记・楚世家》:记录了楚国的历史,楚国的地势险要以及与各国的战争等情况,与文中楚国的内容相关。
《墨子译注》(孙诒让著):能深入理解墨子防守云梯之械的具体情况,以及墨子的军事思想和防守策略。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主编):系统阐述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儒家、法家等学派关于地利、人和、德政等思想有深入分析,能帮助理解文中御史大夫和文学的观点及背后的思想根源。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地利、人和、德政与武备等方面的讨论。
《说苑・指武》: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军事、战争、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地利、人和、德政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军事决策、国家治理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资治通鉴・汉纪》: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可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汉朝对边疆的治理和军事战略等情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