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池
分类:卷三 浏览量:
大夫曰:“诸侯以国为家,其忧在内。天子以八极为境,其虑在外。故宇小者用菲,功巨者用大。是以县官开园池,总山海,致利以助贡赋,修沟渠,立诸农,广田牧,盛苑囿。太仆、水衡、少府、大农,岁课诸入田牧之利,池之假,及北边置任田官,以赡诸用,而犹未足。今欲罢之,绝其源,杜其流,上下俱殚,困乏之应也,虽好省事节用,如之何其可也?”
文学曰:“古者,制地足以养民,民足以承其上。千乘之国,百里之地,公侯伯子男,各充其求赡其欲。秦兼万国之地,有四海之富,而意不赡,非宇小而用菲,嗜欲多而下不堪其求也。语曰:‘厨有腐肉,国有饥民,厩有肥马,路有餧人。’今狗马之养,虫兽之食,岂特腐肉肥马之费哉!无用之官,不急之作,服淫侈之变,无功而衣食县官者众,是以上不足而下困乏也。今不减除其本而欲赡其末,设机利,造田畜,与百姓争荐草,与商贾争市利,非所以明主德而相国家也。夫男耕女绩,天下之大业也。故古者分地而处之,制田亩而事之。是以业无不食之地,国无乏作之民。今县官之多张苑囿、公田、池泽,公家有鄣假之名,而利归权家。三辅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四方并凑,粟米薪菜,不能相赡。公田转假,桑榆菜果不殖,地力不尽。愚以为非。先帝之开苑囿、池,可赋归之于民,县官租税而已。假税殊名,其实一也。夫如是,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枲。田野辟,麻枲治,则上下俱衍,何困乏之有矣?”
大夫默然,视其丞相、御史。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诸侯把自己的封国当作自己的家,他们所忧虑的是国内的事情。天子以天下八方极远之地为边境,他所考虑的是国家外部的事务。所以地域狭小的国家费用节俭,功绩巨大的国家费用宏大。因此朝廷开辟园林池塘,总管山林大海的资源,获取利益来补充贡赋,修整沟渠,设立各种农业机构,扩大农田放牧的规模,使园林苑囿更加繁盛。太仆、水衡、少府、大农等官员,每年考核各种来自农田放牧的收益、池塘的租赁收入,以及在北方边境设置的屯田官员的收入,用来供给各项费用,然而仍然不够。如今(文学之士)想要废除这些(政策措施),断绝收入的源头,堵塞财富的流动,那么上上下下都会陷入困境,这会导致贫困匮乏的情况出现。虽然想要减少事务、节省费用,但又怎么能行得通呢?”
文学之士说:“古时候,规划土地足以养活百姓,百姓也足以侍奉他们的君主。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公、侯、伯、子、男等各级贵族,各自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秦朝兼并了众多国家的土地,拥有四海的财富,然而心意却不满足,这不是因为地域狭小、费用节俭,而是因为统治者的嗜好欲望太多,而百姓无法承受他们的索取。俗话说:‘厨房里有腐烂的肉,国家中却有饥饿的百姓,马厩里有肥壮的马匹,道路上却有饿死的人。’如今喂养狗马,饲养虫兽的花费,哪里只是像(古人说的)腐烂的肉、肥壮的马那样的费用呢!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官职,不是急需的工程,穿着过度奢侈的服饰,没有功劳却依靠朝廷供给衣食的人太多了,因此上面(朝廷)的财物不够用,下面(百姓)也陷入贫困匮乏之中。如今不减少废除这些(造成浪费的)根本,却想要补充那些细枝末节(的费用),设置获取利益的手段,扩大农田畜牧(与民争利),和百姓争夺草料,和商人争夺市场利益,这不是用来彰显君主的德行、辅佐治理国家的做法。男子耕种,女子纺织,这是天下的大业。所以古时候划分土地让百姓居住,规划田亩让百姓从事生产。因此没有荒废不生产粮食的土地,国家也没有游手好闲不劳作的百姓。如今朝廷大量增设园林苑囿、公田、池塘湖泽,公家有租赁这些(土地湖泽)的名义,然而利益却归了权贵之家。三辅地区靠近山和河,土地狭小人口众多,四方的人都汇聚到这里,粮食、柴草、蔬菜,不能满足需求。公田辗转租赁,桑榆等树木和蔬菜瓜果无法种植,土地的肥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先帝开辟的园林苑囿、池塘,可以把它们分给百姓让他们耕种,朝廷只收取租税就行了。租赁税和赋税名称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如果这样做,男子的力量都用在农田里,女子的力量都用在纺织麻线等事情上。田野得到开辟,麻线得到纺织,那么上上下下都会富足,哪里还会有贫困匮乏的情况呢?”
御史大夫沉默不语,看着丞相和御史。
注释:
八极:八方极远之地,指天下。
宇小者用菲:地域狭小的国家费用节俭。宇,国土,地域;菲,微薄,节俭。
功巨者用大:功绩巨大的国家费用宏大。
县官:这里指朝廷。园池:园林池塘,这里指朝廷拥有的园林、池塘等资源。
总山海:总管山林大海的资源,即对山林、矿产、渔业等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
致利:获取利益。贡赋:古代臣民向朝廷缴纳的赋税。
立诸农:设立各种与农业相关的机构或措施,以促进农业发展。
广田牧:扩大农田和放牧的规模。
苑囿(yuàn yòu):古代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园林。
太仆:官名,秦汉时为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水衡:即水衡都尉,西汉时掌管上林苑及铸钱等事。少府:官名,秦汉时为九卿之一,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大农:即大司农,秦汉时中央政府掌管国家财政经济的官职。
课:考核,这里指考核各项收入。诸入:各种收入,如农田放牧的收益等。池之假:池塘的租赁收入。假,租赁。
任田官:屯田官员,负责管理屯田事务。
赡:供给,满足。
杜:堵塞。
殚(dān):尽,枯竭,这里指陷入困境。
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在春秋时期是中等规模的国家。
公侯伯子男:古代的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五等。
充其求:满足他们的需求。赡其欲:供给他们的欲望所需。
秦兼万国之地:秦朝兼并了众多国家的土地,统一了六国。
意不赡:心意不满足,指秦朝统治者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厩(jiù):马厩,马棚。餧(wèi)人:饿死的人。
服淫侈之变:穿着过度奢侈的服饰,追求奢侈的变化。淫侈,过度奢侈。
无功而衣食县官者:没有功劳却依靠朝廷供给衣食的人。
机利:获取利益的手段,这里指朝廷设置的一些与民争利的政策措施。
造田畜:扩大农田畜牧规模。
荐草:草料。
商贾(gǔ):商人。市利:市场利益。
男耕女绩:男子耕种,女子纺织,是古代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
分地而处之:划分土地让百姓居住。
制田亩而事之:规划田亩让百姓从事生产。
业无不食之地:没有荒废不生产粮食的土地。
国无乏作之民:国家没有游手好闲不劳作的百姓。
多张:大量增设。
鄣假:这里指朝廷对园林苑囿、公田、池泽等的租赁管理。鄣,有 “阻塞、管理” 之意;假,租赁。
权家:权贵之家,指有权势和财富的家族。
三辅: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包括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大致在今陕西中部地区。
凑:汇聚,聚集。
公田转假:公田辗转租赁。
殖:种植,生长。
地力不尽:土地的肥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赋归之于民:把(园林苑囿、池塘等)分给百姓让他们耕种。赋,给予。
假税:租赁税,这里指百姓租赁朝廷的土地湖泽等所缴纳的税。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男子。南亩:农田,因农田多向南,故称南亩。
匹妇:古代指平民中的女子,这里泛指女子。麻枲(xǐ):麻类植物的纤维,可用来纺织。
辟:开辟,开垦。
衍:富足,丰饶。
延伸阅读:
《汉书・食货志》:对西汉时期的经济制度,包括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农业生产以及朝廷的财政收支等方面有详细记载。通过阅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朝廷对山海资源的管理、农田畜牧的发展状况以及财政需求与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中所讨论的经济政策背景。
《中国古代经济史》(傅筑夫著):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历程,对秦汉时期的经济特征、经济政策的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有深入分析。可帮助读者从更宏观的角度把握西汉时期朝廷与百姓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与平衡,以及文学之士和御史大夫观点产生的经济根源。
《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著):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官职设置、职责范围以及官僚体系的运作。对于理解文中提到的太仆、水衡、少府、大农等官职的职能和他们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非常有帮助,从而更好地理解朝廷的经济政策实施机制。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赵冈、陈钟毅著):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对秦汉时期的土地分配、公田私田的发展等问题有详细论述。有助于深入了解文中关于土地利用、公田租赁以及百姓与土地关系的讨论,进一步探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文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盐铁专卖、均输平准、农业商业关系等诸多经济问题的辩论,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于西汉社会阶层与经济矛盾的学术论文:通过阅读相关学术论文,可以了解学者们对西汉时期权贵阶层与平民阶层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朝廷经济政策对不同阶层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进一步探讨文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矛盾的本质和影响。
《管子》:先秦时期重要的经济思想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国家经济管理、资源利用、农商关系等方面的观点。与《盐铁论》中讨论的经济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阅读《管子》可以从不同的思想流派角度理解古代经济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拓宽对文中观点的认识。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西汉时期的经济状况和财政政策,包括朝廷的经济改革措施、商业发展、财政收支等内容。与本文所讨论的经济问题紧密相关,可相互参照阅读,加深对西汉经济政策演变和实施效果的理解。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