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通
分类:卷三 浏览量:
御史曰:“内郡人众,水泉荐草,不能相赡,地势温湿,不宜牛马;民跖耒而耕,负檐而行,劳罢而寡功。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于路,而列卿大夫,或乘牛车。孝武皇帝平百越以为园圃,却羌、胡以为苑囿,是以珍怪异物,充于后宫,騊駼駃騠,实于外厩,匹夫莫不乘坚良,而民间厌橘柚。由此观之:边郡之利亦饶矣!而曰‘何福之有?’未通于计也。”
文学曰:“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足以充宫室,供人主之欲,膏壤万里,山川之利,足以富百姓,不待蛮、貊之地,远方之物而用足。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繇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其后,师旅数发,戎马不足,牸牝入阵,故驹犊生于战地。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何橘柚之所厌?传曰:‘大军之后,累世不复。’方今郡国,田野有陇而不垦,城郭有宇而不实,边郡何饶之有乎?”
御史曰:“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民井田而耕,什而籍一。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也。先帝哀怜百姓之愁苦,衣食不足,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率三十而税一。堕民不务田作,饥寒及己,固其理也。其不耕而欲播,不种而欲获,盐、铁又何过乎?”
文学曰:“什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民勤,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故曰:‘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田虽三十,而以顷亩出税,乐岁粒米狼戾而寡取之,凶年饥馑而必求足。加之以口赋更繇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农夫悉其所得,或假贷而益之。是以百姓疾耕力作,而饥寒遂及己也。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论语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
御史曰:“古者,诸侯争强,战国并起,甲兵不休,民旷于田畴,什一而籍,不违其职。今赖陛下神灵,甲兵不动久矣,然则民不齐出于南亩,以口率被垦田而不足,空仓廪而赈贫乏,侵益日甚,是以愈惰而仰利县官也。为斯君者亦病矣,反以身劳民;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避匿上公之事。民相仿效田地日芜,租赋不入,抵扞县官。君虽欲足,谁与之足乎?”
文学曰:“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故‘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莫不哀其生。由此观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乐流亡也。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常取给见民,田家又被其劳,故不齐出于南亩也。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惮,不敢笃责,刻急细民,细民不堪,流亡远去;中家为之绝出,后亡者为先亡者服事;录民数创于恶吏,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传曰:“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虚。夫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是以百姓劝业而乐公赋。若此,则君无赈于民,民无利于上,上下相让而颂声作。故取而民不厌,役而民不苦。灵台之诗,非或使之,民自为之。若斯,则君何不足之有乎?”
御史曰:“古者,十五入大学,与小役;二十冠而成人,与戎;五十以上,血脉溢刚,曰艾壮。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故商师若乌,周师若荼。今陛下哀怜百姓,宽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辅耆壮而息老艾也。丁者治其田里,老者修其唐园,俭力趣时,无饥寒之患。不治其家而讼县官,亦悖矣。”
文学曰:“十九年已下为殇,未成人也;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可以从戎事;五十已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所以扶不足而息高年也;乡饮酒之礼,耆老异馔,所以优耆耄而明养老也。故老者非肉不饱,非帛不暖,非杖不行。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繇役,非养老之意也。古有大丧者,君三年不呼其门,通其孝道,遂其哀戚之心也。君子之所重而自尽者,其惟亲之丧乎!今或僵尸,弃衰绖而从戎事,非所以子百姓,顺孝悌之心也。周公抱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被四表,矧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陛下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
御史默不答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说:“内地郡县人口众多,水源和草料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地势温暖潮湿,不适合牛马生长;百姓脚踏耒耜耕地,背着东西走路,劳累疲惫却收获很少。因此百姓生活贫苦,衣食不足,年老体弱的人背着工具在路上奔波,而列卿大夫中,有的人只能乘坐牛车。孝武皇帝平定百越地区,将其作为皇家园林,驱逐羌、胡等少数民族,把那些地方作为皇家苑囿,因此奇珍异宝充满了后宫,騊駼、駃騠等良马充实了外面的马厩,普通百姓没有不乘坐坚固好车、使用良马的,而且民间对橘柚之类的水果都吃腻了。从这一点来看,边境郡县带来的利益也是很丰厚的啊!而(你们)说‘有什么福分呢’,这是不懂得计算啊。”
文学之士说:“大禹治理水土,划定九州,四方各地各自把土地上所生产的东西进献,足够用来充实宫室,满足君主的欲望,肥沃的土地纵横万里,山川的物产,足够让百姓富裕起来,不需要依靠蛮、貊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和远方的物产,财用就足够了。听说过去没有征伐匈奴、百越的时候,赋税徭役减少,百姓富足,穿得温暖,吃得饱足,新的粮食存起来,吃旧的粮食,布帛足够使用,牛马成群。农夫用马来耕地和拉车,百姓没有不骑马的;在那个时候,人们让奔跑的马停下来用来施肥。那以后,军队多次出征,战马不够用,母牛母马也被征入战阵,所以马驹牛犊在战场上出生。家中的六畜得不到养育,田野里的五谷不能很好地种植生长,百姓连糟糠都吃不饱,哪里还会吃腻橘柚呢?古书上说:‘大战之后,几代人都难以恢复元气。’如今各郡国,田野里有田垄却没人开垦,城郭中有房屋却没人居住,边境郡县哪里有什么丰厚的利益呢?”
御史说:“古时候,规定田地百步为一亩,百姓按照井田制来耕种,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上缴。把公事放在前面,把自己的事放在后面,这是百姓和臣子的职责。先帝怜悯百姓的愁苦,考虑到他们衣食不足,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大致按照三十分之一的比例收税。那些懒惰的百姓不致力于农业生产,饥寒降临到自己身上,这本来就是常理。那些不耕种却想播种,不种植却想收获的人,盐铁专卖又有什么过错呢?”
文学之士说:“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是考虑到百姓的负担能力。收成的丰歉好坏,官府和百姓共同承担。百姓勤劳,官府不会独自富足;百姓富足,官府也不会独自劳苦。所以说:‘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是天下公正适中的做法。’如今虽然名义上是三十分之一的田税,但按照顷亩来收税,丰收之年粮食堆积如山,官府收取的却很少,灾年饥荒时却一定要收够税额。再加上人口税和各种徭役,大概一个人的劳作成果,一半都被拿走了。农夫拿出自己的全部所得,有的还得借债来补足赋税。因此百姓拼命耕地劳作,饥寒还是降临到自己身上。建造城墙的人先打牢地基然后才追求它的高度,养育百姓的人先让他们的产业丰厚起来然后才要求他们缴纳赋税。《论语》说:‘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富足呢?’”
御史说:“古时候,诸侯之间相互争强,战国时期各国并起,战争不断,百姓不能在田间耕种,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也没有违背他们的职责。如今依靠陛下的神灵庇佑,战争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然而百姓却不都去从事农业生产,按照人口比例来计算,已开垦的田地还不够,官府只能用空仓库里的粮食来赈济贫困的人,土地被侵占的情况日益严重,因此百姓越来越懒惰,依赖朝廷的救济。作为这样的君主也很辛苦了,反而还要亲自操劳百姓的事情;百姓却仍然背恩弃义,远远地流亡,逃避国家的公事。百姓相互效仿,田地日益荒芜,租赋收不上来,还抵触抗拒官府。君主即使想富足,和谁一起富足呢?”
文学之士说:“树木多次移栽就会枯萎,虫兽迁徙居住的地方就会生病。所以‘代地的马依恋北风,飞鸟飞回原来的巢穴’,没有不眷恋自己出生的地方的。从这一点来看,百姓不是为了逃避国家的公事而喜欢流亡。过去,战争多次发生,国家用度不足,按照财产征收赋税,常常从现有的百姓那里获取,农民又遭受了劳役之苦,所以不都去从事农业生产了。大抵流亡的人,都是那些大户人家,官吏害怕他们,不敢严厉地责令他们缴纳赋税,却苛刻地对待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无法承受,就流亡到远方去了;中等人家也因此竭尽家产,后流亡的人为先流亡的人做事;登记的百姓多次受到恶吏的伤害,所以相互效仿,离开情况更差的地方,前往情况稍微好一点的地方的人越来越多。古书上说:‘政策宽厚,百姓愿意为君主效死;政策苛刻,父子都会离散。’因此田地日益荒芜,城郭变得空虚。治理百姓的方法,是消除他们的疾苦,让他们生活安稳,让他们安定而不受到侵扰,役使他们而不过度劳累,因此百姓就会努力从事生产,乐于缴纳赋税。如果这样,君主就不需要赈济百姓,百姓也不需要从君主那里获取利益,上下相互谦让,赞颂之声就会兴起。所以征收赋税百姓不会厌烦,服劳役百姓也不会觉得痛苦。《灵台》那首诗所描述的,不是有人强迫百姓去做,而是百姓自愿去做的。如果是这样,君主怎么会不富足呢?”
御史说:“古时候,十五岁进入大学,可以承担一些小的劳役;二十岁行冠礼成为成年人,可以参军;五十岁以上,血脉旺盛刚强,称为艾壮。《诗经》说:‘方叔是元老,他的谋略很宏大。’所以商朝的军队像乌鸦一样黑压压的,周朝的军队像茅草花一样繁盛。如今陛下怜悯百姓,放宽了服劳役的政策,二十三岁才开始登记服役,五十六岁就免除劳役,这是为了辅助壮年人,让老年人休息。壮年人治理好自己的田地,老年人修整好自己的菜园,大家勤奋努力,不耽误农时,就没有饥寒的忧患。不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却去指责官府,这也是违背常理的。”
文学之士说:“十九岁以下去世的称为殇,是还没有成年的人;二十岁行冠礼;三十岁娶妻,可以参军服役;五十岁以上称为艾老,可以在家中拄着拐杖,不参加劳役,这是为了扶助身体衰弱的人,让老年人休息;乡饮酒的礼仪中,给老年人准备不同的食物,这是为了优待老年人,表明尊重养老的意思。所以老年人没有肉就吃不饱,没有布帛就穿不暖,没有拐杖就走不了路。如今五十岁以上到六十岁的人,和子孙一起从事拉车运输的劳役,还要承担各种徭役,这不是养老的本意。古时候有大丧事的人家,君主三年都不叫他们去服役,这是为了成全他们的孝道,满足他们哀伤的心情。君子所看重并尽力做到的,大概就是父母的丧事吧!如今有的人父母去世还没有埋葬,就放弃守丧的丧服去参军服役,这不是把百姓当作子女一样爱护、顺应孝悌之心的做法。周公抱着成王处理天下事务,恩德充满海内,恩泽覆盖到四方边远之地,何况是人呢,怀有仁爱、保持德行,没有得不到妥善安置的。《诗经》说:‘日夜谋划实行天命,行事严谨周密。’陛下年轻,委任大臣处理事务,公卿辅佐朝政,政治教化还不均衡,所以百姓才会议论。”
御史默默不回答。
注释:
内郡:内地郡县,与边境郡县相对。
水泉:水源。荐草:草料。
相赡:相互供给,满足需求。
跖(zhí)耒(lěi):脚踏耒耜。耒耜是古代的一种农具。
负檐:背着东西。檐,同 “担”。
劳罢(pí):劳累疲惫。罢,同 “疲”。
负辂(lù):背着工具。辂,这里指农具。
孝武皇帝:汉武帝刘彻。
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统称百越。
却:驱逐。羌、胡:古代对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
騊駼(táo tú)、駃騠(jué tí):都是良马的名称。
厩(jiù):马厩,马棚。
乘坚良:乘坐坚固好车、使用良马。
厌:饱食,这里指吃腻。橘柚:橘子和柚子,泛指水果。
禹: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因治水有功而被尊为大禹。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说法不一,一般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贡献:把物品进献给朝廷。
膏壤:肥沃的土地。
蛮、貊(mò):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繇(yáo)赋:赋税徭役。繇,同 “徭”。
藏新食陈:新的粮食存起来,吃旧的粮食。
却走马以粪:让奔跑的马停下来用来施肥。却,使停止;走马,奔跑的马。
师旅:军队,这里指战争。
戎马:战马。
牸牝(zì pìn):母牛母马。
六畜:牛、马、羊、猪、狗、鸡六种家畜,泛指家畜。
五谷:五种谷物,说法不一,一般指稻、黍、稷、麦、菽。
糟糠: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指穷人赖以生活的食物。
传:古书,这里指古代的典籍。
大军之后,累世不复:大战之后,几代人都难以恢复元气。
陇:田垄。
宇:房屋。
制田百步为亩: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规定田地百步为一亩。
井田: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把土地划成 “井” 字形,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获归国家,私田由各家自己耕种。
什而籍一: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上缴。籍,这里指征收赋税。
先帝:这里指汉武帝。
制田二百四十步而一亩:汉武帝时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率三十而税一:大致按照三十分之一的比例收税。
堕民:懒惰的百姓。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是天下公正适中的做法。
丰耗美恶:收成的丰歉好坏。
衍:富足,丰饶。
狼戾:狼藉,这里形容粮食堆积如山。
凶年:灾年,荒年。饥馑:饥荒。
口赋:人口税。更繇:各种徭役。
中分其功:大概一个人的劳作成果,一半都被拿走了。
假贷:借债。
疾耕力作:拼命耕地劳作。
筑城者先厚其基而后求其高,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建造城墙的人先打牢地基然后才追求它的高度,养育百姓的人先让他们的产业丰厚起来然后才要求他们缴纳赋税。畜,养育;赡,这里指缴纳赋税。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百姓富足了,君主怎么会不富足呢。
旷:荒废,这里指百姓不能在田间耕种。田畴:田地。
以口率被垦田:按照人口比例来计算,已开垦的田地。
仓廪(lǐn):仓库。赈:赈济。
侵益:土地被侵占的情况。
仰利:依赖,依靠。县官:这里指朝廷。
病:辛苦,劳累。
背恩弃义:违背恩德,抛弃道义。
抵扞(hàn):抵触抗拒。
树木数徙则萎,虫兽徙居则坏:树木多次移栽就会枯萎,虫兽迁徙居住的地方就会生病。徙,迁移;萎,枯萎;坏,生病。
代马依北风,飞鸟翔故巢:出自《古诗十九首》,意思是代地的马依恋北风,飞鸟飞回原来的巢穴,比喻人眷恋故乡。
訾(zī):同 “赀”,财产。以訾征赋:按照财产征收赋税。
见民:现有的百姓。
被:遭受。
逋(bū)流:流亡。
大家:大户人家。
吏正:官吏。畏惮:害怕。
笃责:严厉地责令。
刻急:苛刻,严厉。细民:平民百姓。
中家:中等人家。绝出:竭尽家产。
录民:登记的百姓。创:伤害。
政宽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离:政策宽厚,百姓愿意为君主效死;政策苛刻,父子都会离散。
牧民:治理百姓。
劝业:努力从事生产。
灵台:《诗经・大雅》中的一篇,描述了周文王建造灵台,百姓自愿参与的情景。
十五入大学,与小役:古时候,十五岁进入大学,可以承担一些小的劳役。大学,古代的高等学府;与,参与。
二十冠:二十岁行冠礼,标志着成年。
与戎:可以参军。
五十以上,血脉溢刚,曰艾壮:五十岁以上,血脉旺盛刚强,称为艾壮。
方叔元老,克壮其猷(yóu):出自《诗经・小雅・采芑》,意思是方叔是元老,他的谋略很宏大。方叔,周宣王时的大臣;猷,谋略。
商师若乌,周师若荼:商朝的军队像乌鸦一样黑压压的,周朝的军队像茅草花一样繁盛。形容军队的样子。
陛下:指当时的皇帝。
宽力役之政:放宽了服劳役的政策。
二十三始傅:二十三岁才开始登记服役。傅,登记服役。
五十六而免:五十六岁就免除劳役。
辅耆(qí)壮:辅助壮年人。耆,年老,这里指壮年。
息老艾:让老年人休息。
丁者:壮年人。田里:田地。
唐园:菜园。
俭力趣时:勤奋努力,不耽误农时。趣,同 “趋”,趋向,这里指不耽误。
讼:指责,责备。
悖:违背常理。
十九年已下为殇:十九岁以下去世的称为殇。殇,未成年而死。
杖于家:在家中拄着拐杖。
乡饮酒之礼:古代的一种礼仪,乡大夫设宴招待贤能之士,宴饮时的礼节。
耆(qí)老异馔(zhuàn):给老年人准备不同的食物。耆老,老年人;馔,食物。
优耆耄(mào):优待老年人。耆耄,指老年人。
服挽输:从事拉车运输的劳役。
大丧:这里指父母的丧事。
君三年不呼其门:君主三年都不叫他们去服役。
衰绖(cuī dié):丧服。衰,丧服;绖,丧服中的麻带。
子百姓:把百姓当作子女一样爱护。
顺孝悌(tì)之心:顺应孝悌之心。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周公抱成王听天下:周公抱着成王处理天下事务。周公,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成王。
恩塞海内,泽被四表:恩德充满海内,恩泽覆盖到四方边远之地。塞,充满;被,覆盖;四表,四方边远之地。
矧(shěn):何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