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质亏。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不务民用而淫巧众也。故川源不能实漏卮,山海不能赡溪壑。是以盘庚萃居,舜藏黄金,高帝禁商贾不得仕宦,所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排困市井,防塞利门,而民犹为非也,况上之为利乎?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

大夫曰:“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开委府于京,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平准则民不失职,均输则民齐劳逸。故平准、均输,所以平万物而便百姓,非开利孔而为民罪梯者也。”

文学曰:“古者之赋税于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农人纳其获,女工效其功。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吏之所入,非独齐、阿之缣,蜀、汉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行奸卖平,农民重苦,女工再税,未见输之均也。县官猥发,阖门擅市,则万物幷收。万物幷收,则物腾跃。腾跃,则商贾侔利。自市,则吏容奸。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奸吏收贱以取贵,未见准之平也。盖古之均输,所以齐劳逸而便贡输,非以为利而贾万物也。”

白话文翻译:

在始元六年的时候,皇帝下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所举荐的贤良、文学之士进行交谈,询问民间存在的疾苦。

文学之士回答说:“我们私下听说治理百姓的方法,在于防范过度享乐的根源,推广道德的起始,抑制工商业的利益而倡导仁义,不向百姓展示利益的诱惑,这样之后教化才可以兴盛,风俗才能够改变。如今各郡国实行盐、铁、酒的专卖制度,还有均输法,这是与百姓争夺利益。破坏了淳朴敦厚的风气,形成了贪婪卑鄙的风俗。因此百姓从事农业(本业)的少,追求工商业(末业)的人多。如果形式繁杂那么实质就会衰落,工商业兴盛那么农业根基就会受损。工商业发展了百姓就会变得奢侈,农业发展了百姓就会变得朴实。百姓朴实财物用度就会充足,百姓奢侈就会产生饥寒。希望废除盐、铁、酒的专卖以及均输法,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农业(本业),抑制工商业(末业),大力发展农业,这才是有利的。”

御史大夫说:“匈奴背叛,不臣服于汉朝,多次在边境地区进行侵扰劫掠,防备他们就会让中原地区的士兵劳累,不防备他们则侵扰掠夺不会停止。先帝怜悯边境百姓长期遭受的祸患,为他们被匈奴掳掠而痛苦,所以修筑了边防要塞,整顿了烽火台,设置屯垦戍边的军队来防备匈奴。由于边境的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专卖,设立酒的专卖,推行均输法,增加货物、增长财富,用来补充边境的费用。如今你们这些提议的人想要废除这些措施,对内会使国库的储备空虚,对外会缺乏防御的物资,让守卫边塞、登城防御的士兵在边境忍饥受冻,将用什么来供养他们呢?废除这些措施,是不利的。”

文学之士说:“孔子说:‘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社会不安定。’所以天子不谈论财物的多少,诸侯不谈论利益的得失,大夫不谈论个人的得与失。蓄积仁义来教化百姓,推广道德品行来使百姓归附。因此近处的人亲近依附,远处的人也会心悦诚服。所以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通过战斗(就能取胜),善于打仗的人不使用大量军队,善于指挥军队的人不摆开阵势(就能获胜)。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能使敌人的进攻受挫而退兵。君王施行仁政,就会天下无敌,哪里用得着耗费那么多钱财呢?”

御史大夫说:“匈奴凶暴狡猾,肆意地擅自进入边塞,侵犯扰乱中原地区,杀害了郡县的朔方都尉,非常悖逆不守法度,早就应该进行诛讨了。陛下施予大恩,怜悯百姓生活还不富足,不忍心让士大夫们在原野上暴露作战;你们纵然难以做到身披铠甲、手执武器,怀有向北抗击匈奴的志向,却又想要废除盐、铁、均输法,扰乱边境的费用,损害军事谋略,没有为边境安危担忧的心思,从道理上来说这是不合适的。”

文学之士说:“古时候,重视用道德感化而轻视动用武力。孔子说:‘远方的人不服从,就修养文德来使他们归服。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定下来。’如今废弃道德而依靠武力,发兵去讨伐他们,设置屯垦戍边的军队来防备他们,让军队长期在外暴露,来维持长久的防御,转运粮食没有尽头,使边境的士兵在外面忍饥受冻,百姓在国内劳苦不堪。设立盐、铁专卖,开始设置谋利的官职来供给费用,这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废除这些措施才是有利的。”

御史大夫说:“古代建立国家的人,开辟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途径,沟通物资的有无,设立市场来统一人们的需求,招来士人和百姓,聚集各种货物,农民、商人、工匠各自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交易完成后就离开。《易经》说:‘变革使它通达,让百姓不厌倦。’所以,如果工匠不生产,那么农业生产用具就会缺乏;如果商人不流通货物,那么珍贵的财物就会断绝。农业生产用具缺乏,那么粮食就不能增产;珍贵的财物断绝,那么财物用度就会匮乏。所以盐、铁、均输法,是用来流通积压的财物并调节物资的缓急的。废除它们,是不利的。”

文学之士说:“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趋向忠厚;向百姓展示利益,那么风俗就会变得浅薄。风俗浅薄百姓就会违背道义而追求利益,追求利益就会使百姓在路上、在市场上追逐利益。老子说:‘贫穷的国家看起来好像财物有余。’不是真的财物多,而是人们的欲望太多而百姓浮躁不安。因此君王崇尚农业(本业),抑制工商业(末业),用礼义来防范百姓的欲望,充实粮食和财物。在市场上,商人不流通没有用处的物品,工匠不制作没有用处的器物。所以商业的作用是流通积压的物资,工业的作用是提供器械,这都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事务。”

御史大夫说:“管子说:‘国家有肥沃田野的富饶,而百姓却食物不足,是因为生产器械不充足。有山林河海的物产,而百姓却财物不足,是因为商业和工业不发达。’陇西、蜀地的丹砂、生漆、牦牛尾、鸟羽,荆州、扬州的皮革、兽骨、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竹子、箭杆,燕地、齐地的鱼、盐、毛毡、皮衣,兖州、豫州的漆、丝绸、细葛布、麻布,这些都是养生送死所需的物品,要依靠商人来流通,依靠工匠来制作完成。所以圣人制造船只来通行河流山谷,驾驭牛、马,来到达丘陵和平原;到达远方、深入偏远之地,是为了使各种物资相互流通,方便百姓。因此先帝设立铁官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实行均输法来使百姓的财物充足;盐、铁、均输法,是百姓所仰仗并且从中获取物资供给的,废除它们,是不利的。”

文学之士说:“国家有肥沃田野的富饶,而百姓却食物不足,是因为工商业兴盛而农业荒废了;有山林河海的物产,而百姓却财物不足,是因为不致力于满足百姓的实际需求,而制作奢侈奇巧物品的人太多了。所以河流的源头不能填满有漏洞的酒器,山林河海的物产也不能满足深沟一样的贪欲。因此盘庚迁都聚居,舜埋藏黄金,汉高祖禁止商人不能做官,这是用来遏制贪婪卑鄙的风俗,而使真诚淳朴的风气更加醇厚。排斥、抑制商人,堵塞获利的门路,而百姓尚且会做坏事,何况是在上位的人带头谋取利益呢?古书上说:‘诸侯喜欢追求利益,那么大夫就会鄙陋;大夫鄙陋,那么士人就会贪婪;士人贪婪,那么百姓就会盗窃。’这是打开获利的途径,成为百姓犯罪的阶梯啊。”

御史大夫说:“过去,各郡国诸侯各自用他们当地的特产进贡输送,往来频繁杂乱,进贡的物品大多质量不好,有的价值还抵不上运输的费用。所以各郡国设置了均输官来相互转运供给,使远方的进贡更加方便,所以叫做均输。在京城设立了储存物资的仓库,用来控制货物。货物价格低时就买入,价格高时就卖出。因此官府不会损失物资,商人也没有办法谋取暴利,所以叫做平准。平准能使百姓不失去他们的产业,均输能使百姓的劳逸均衡。所以平准、均输,是用来使各种物价平稳并且方便百姓的,并不是打开获利的途径而成为百姓犯罪的阶梯。”

文学之士说:“古时候向百姓征收赋税,是根据他们擅长生产的东西,不索取他们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农民交纳他们收获的粮食,妇女交纳她们纺织的成果。如今放弃他们所拥有的,责令他们交纳所没有的。百姓只好低价卖出货物,来满足官府的需求。近来,有些郡国让百姓制作布帛丝绵,官吏肆意刁难,与百姓做买卖。官吏所征收的,不只是齐地、东阿的细绢,蜀地、汉中的布,也有民间自己制作的。官吏们做奸诈的事,用欺诈的手段压低物价,农民遭受双重的痛苦,妇女交纳两次赋税,没有看到均输的公平之处。官府胡乱征发,垄断市场,就会把各种货物都收购起来。各种货物都被收购,物价就会飞涨。物价飞涨,商人就会谋取暴利。官府自己进行买卖,官吏就会容忍奸商。强横的官吏和富商囤积货物等待急需的时候,小商人和奸吏低价收购然后高价卖出,没有看到平准使物价平稳的作用。古代的均输,是用来均衡百姓的劳逸并且方便进贡输送的,不是为了追求利益而买卖各种货物。”

注释:

始元六年:西汉昭帝刘弗陵的年号,始元六年即公元前 81 年。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官职名,负责监察百官等事务。

贤良、文学: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贤良指有德行才能的人;文学指通晓儒家经典的人。

淫佚:过度逸乐、放纵。

末利:指工商业之利。本,指农业。古代以农业为本业,以工商业为末业。

盐、铁、酒榷:盐铁酒的专卖制度。榷,专利、专卖。

均输:汉武帝时推行的经济政策,由国家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以调剂物资余缺。

边鄙:边境地区。

中国:指中原地区。

先帝:指汉武帝刘彻。

障塞:边防要塞。

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 “烽”,夜间举火叫 “燧” 。

屯戍:屯垦和戍边,指军队驻扎边境,一面垦荒种地,一面防守。

“孔子曰” 句:出自《论语・季氏》。有国,指诸侯;有家,指大夫的采邑。

畜:通 “蓄”,蓄积。风:通 “讽”,教化。

怀:使…… 归附。

克:战胜。师:军队。阵:列阵。

折冲:使敌人的战车折返,意谓抵御、击退敌人。庙堂:指朝廷。

陛下:指汉昭帝刘弗陵。

元元:百姓。

被坚执锐:身穿坚固的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

“孔子曰” 句:出自《论语・季氏》。

兵革:兵器和甲胄,借指战争。

“易曰” 句:出自《周易・系辞下》。

委财:积压的财物。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

菽粟:泛指粮食。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

陇、蜀:指古代的陇西和蜀地,大致在今甘肃、四川一带。丹漆旄羽:丹砂、生漆、牦牛尾、鸟羽。

荆、扬:古代荆州和扬州,大致在今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皮革骨象:皮革、兽骨、象牙。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楠梓竹箭:楠木、梓木、竹子、箭杆。

燕、齐:古代燕国和齐国,大致在今河北、山东一带。鱼盐旃裘:鱼、盐、毛毡、皮衣。旃,通 “毡”。

兖、豫:古代兖州和豫州,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一带。漆丝絺纻:漆、丝绸、细葛布、麻布。

盘庚:商朝君主,曾迁都于殷。萃居:聚居。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商贾:商人。

传:这里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典籍。

齐、阿:齐地和东阿,齐地以丝织品闻名,东阿以产缣(细绢)著名。

蜀、汉:蜀地和汉中,以产布闻名。

行奸卖平:做奸诈之事,用欺诈手段压价。

猥发:胡乱征发。

阖门擅市:垄断市场。

侔利:谋取利益。

延伸阅读:

《汉书》:其中的《食货志》详细记载了汉代的经济制度、政策以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对于理解盐铁专卖、均输等制度的背景和实施情况很有帮助;《匈奴传》则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匈之间的关系,包括战争、和亲、贸易等方面,能更好地把握文中关于匈奴问题的讨论。

《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的著作,集中体现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特别是董仲舒对 “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等思想的阐述,有助于理解文学之士所秉持的儒家治国理念。

《商君书》: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强调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思想,可与文中御史大夫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角度出发的观点相互参照,了解法家思想在汉代政治经济中的潜在影响。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本次翻译的内容只是《盐铁论》的一部分,阅读全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之间关于诸多问题的论辩,包括对法律、教育、外交等方面的观点交锋,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经济状况。

贾谊《论积贮疏》:这篇文章是西汉初期贾谊的政论作品,主要论述了积贮的重要性,强调重农抑商,与本文中文学之士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可相互对照阅读。

桑弘羊的相关资料: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专卖、均输等经济政策的主要人物,了解他的经济思想和改革措施,有助于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理解御史大夫在论辩中的观点和立场。可查阅相关的历史研究著作或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