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耕
分类:卷一 浏览量:
大夫曰:“王者塞天财,禁关市,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丰年岁登,则储积以备乏绝;凶年恶岁,则行币物;流有余而调不足也。昔禹水汤旱,百姓匮乏,或相假以接衣食。禹以历山之金,汤以庄山之铜,铸币以赎其民,而天下称仁。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畜,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故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
文学曰:“古者,十一而税,泽梁以时入而无禁,黎民咸被南亩而不失其务。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禹、汤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草莱不辟,田畴不治,虽擅山海之财,通百末之利,犹不能赡也。是以古者尚力务本而种树繁,躬耕趣时而衣食足,虽累凶年而人不病也。故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诗云:‘百室盈止,妇子宁止’也。”大夫曰:“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诗曰:‘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文学曰:“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故君子耕稼田鱼,其实一也。商则长诈,工则饰骂,内怀窥窬而心不怍,是以薄夫欺而敦夫薄。昔桀女乐充宫室,文绣衣裳,故伊尹高逝游薄,而女乐终废其国。今骡驴之用,不中牛马之功,鼲貂旃罽,不益锦绨之实。美玉珊瑚出于昆山,珠玑犀象出于桂林,此距汉万有余里。计耕桑之功,资财之费,是一物而售百倍其价也,一揖而中万钟之粟也。夫上好珍怪,则淫服下流,贵远方之物,则货财外充。是以王者不珍无用以节其民,不爱奇货以富其国。故理民之道,在于节用尚本,分土井田而已。”大夫曰:“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者。故圣人因天时,智者因地财,上士取诸人,中士劳其形。长沮、桀溺,无百金之积,跖蹻之徒,无猗顿之富,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故乃商贾之富,或累万金,追利乘羡之所致也。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文学曰:“洪水滔天,而有禹之绩,河水泛滥,而有宣房之功。商纣暴虐,而有孟津之谋,天下烦扰,而有乘羡之富。夫上古至治,民朴而贵本、安愉而寡求。当此之时,道路罕行,市朝生草。故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虽有凑会之要,陶、宛之术,无所施其巧。自古及今,不施而得报,不劳而有功者,未之有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君王控制自然资源,禁止不恰当的关市贸易,掌握物价标准,把握时机,用调节物价高低的手段来治理百姓。丰收的年份,粮食产量高,就储存积蓄粮食以防备粮食短缺的时候;灾荒的年份,就发行货币和物资,使多余的物资流动起来,调节物资不足的地方。从前大禹时发生水灾,商汤时发生旱灾,百姓生活匮乏,有的人靠互相借东西来维持衣食。大禹用历山的金属,商汤用庄山的铜,铸造货币来赎回那些被卖为奴隶的百姓,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仁德。过去国家财政用度不足,战士有的得不到俸禄,而且崤山以东地区遭受灾害,齐地、赵地发生大饥荒,依赖均输积累的物资,仓库储存的粮食,战士们得以有俸禄,饥民们得到了赈济。所以均输的物资,国库的财物,不只是用来与百姓做买卖,专门供给军队使用,也是用来赈济贫困匮乏的百姓,防备水灾旱灾的。”
文学之士说:“古时候,收取十分之一的赋税,湖泊、桥梁按照一定的时节允许百姓进入,没有禁令,百姓都能从事农业生产而不耽误他们的本业。所以耕种三年就能储存下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就能储存下三年的粮食。这就是大禹、商汤用来防备水旱灾害,让百姓安定的方法。如果荒地不被开垦,田地不被治理,即使独占山林河海的财富,打通各种工商业的利益渠道,还是不能使百姓富足。因此,古时候崇尚勤劳,致力于农业根本,种植的作物繁多,亲自耕种,顺应农时,衣食就会充足,即使连续遭遇灾年,百姓也不会困苦。所以,衣食是百姓的根本,农业生产是百姓的主要事务。这两方面做好了,国家就会富强,百姓就会安定。《诗经》说:‘上百个谷仓都装满了,妇女和孩子都安宁了。’”
御史大夫说:“贤能圣明的人治理国家,不依靠一种方法,使国家富强也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从前管仲凭借权谋手段使齐国称霸,而纪国因为只注重加强农业而灭亡。假如治理家庭、维持生计一定要依靠农业,那么舜就不会去制作陶器,伊尹也不会去做厨师。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当天下物价低的时候,我就让物价高起来,当天下物价高的时候,我就让物价低下去。用工商业来交换农业产品,用流通的手段来盘活物资。如今山林河海的财富,均输积累的物资储备,是用来控制物价高低,从而役使诸侯的。汝水、汉水一带出产的金属,以及微小的进贡物品,是用来引诱外国,换取匈奴、羌人等少数民族的宝物的。中原地区一端的丝绸,能换得匈奴价值很多金子的物品,而且减少了敌国的物资使用。因此,骡、驴、骆驼,一个接一个地进入边塞,良马也都成为我们的牲畜,貂皮、狐狸皮、貉皮,彩色的毛毡、有花纹的毛织物,充满了内府,而美玉、珊瑚、琉璃,都成为国家的珍宝。这样,外国的物品向内流通,而利益不会向外流失。外国的物品向内流通,国家的财用就会充足,利益不向外流失,百姓的用度就会丰足。《诗经》说:‘上百个谷仓都装满了,妇女和孩子都安宁了。’”
文学之士说:“古时候,商人流通货物而不欺诈,工匠制造的器物坚固而不做假。所以君子无论是耕种田地还是捕鱼,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都要诚实劳动)。现在的商人则擅长欺诈,工匠则掩饰自己的恶行,内心怀着不正当的想法却不感到惭愧,因此轻薄的人变得更加欺诈,敦厚的人也变得轻薄了。从前夏桀的宫中充满了女乐,穿着华丽的绣衣,所以伊尹远远地离开,到了亳地,而女乐最终使夏桀的国家灭亡。如今骡、驴的作用,比不上牛、马的功用,貂皮、毛毡、毛织物,也比不上锦缎等丝织品的实用价值。美玉、珊瑚出产于昆仑山,珍珠、犀角、象牙出产于桂林,这些地方距离汉朝有一万多里。计算耕种、养蚕的功夫,以及物资钱财的耗费,一件物品的售价是它成本的百倍,作一次揖的礼节(指交易)就相当于一万钟粟的价值。如果君主喜欢珍奇怪异的东西,那么奢侈的服饰风气就会在下面的百姓中流行,看重远方的物品,那么钱财就会流向国外。因此,君王不珍视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来节制百姓的欲望,不喜爱奇珍异宝,来使国家富强。所以治理百姓的方法,在于节约用度,崇尚农业根本,划分土地实行井田制罢了。”
御史大夫说:“从京城出发,无论向东、向西、向南、向北,经过山川,经过各个郡国,那些殷实富裕的大都市,没有不是街道四通八达,是商人聚集的地方,各种货物生产繁殖的地方。所以圣人顺应天时,聪明人利用地理的财富,上等的士人从别人那里获取利益,中等的士人靠自己的身体劳动。长沮、桀溺,没有百金的积蓄,盗跖、庄蹻之类的人,没有猗顿那样的财富,宛地、周地、齐地、鲁地的商人,经商遍及天下。所以商人的富有,有的积累了上万金,这是他们追逐利益、利用物价涨跌获取盈余的结果。使国家富强为什么一定要依靠农业呢,使百姓富足为什么一定要实行井田制呢?”
文学之士说:“洪水漫天的时候,有大禹治水的功绩,黄河泛滥的时候,有修筑宣房宫治理水患的功绩。商纣王暴虐的时候,有在孟津谋划讨伐他的事情,天下混乱烦扰的时候,却有人利用物价涨跌获取盈余而富有。上古时代治理得最好的时候,百姓淳朴而看重农业根本,生活安乐而欲望少。在那个时候,道路上很少有人行走,市场和朝廷都长满了草。所以,耕种不努力的人没有东西来填饱肚子,纺织不努力的人没有衣服来遮蔽身体。即使有交通要道的便利,像陶朱公、宛地商人那样的经商手段,也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技巧。从古到今,不付出就能得到回报,不劳动就能获得功绩的,是没有的。”
注释:
塞天财:控制自然资源。天财,指自然资源。
执准守时:掌握物价标准,把握时机。准,指物价标准。
丰年岁登:丰收的年份。岁登,年成好,丰收。
凶年恶岁:灾荒的年份。
行币物:发行货币和物资。
历山:古山名,相传舜曾在此耕种。
庄山:传说中商汤铸币所用铜的出处。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
仓廪:贮藏粮食的仓库。
十一而税:收取十分之一的赋税。
泽梁:湖泊和桥梁。这里指湖泊、河流等水产资源。
被南亩:从事农业生产。南亩,泛指农田。
草莱:指荒地。
田畴:田地。
种树:种植,这里指种植作物。
躬耕趣时:亲自耕种,顺应农时。趣,通 “趋”,趋向,顺应。
“诗云” 句:出自《诗经・周颂・良耜》。百室,指众多的谷仓。盈,满。妇子,妇女和孩子。宁,安宁。
权谲:权谋,诡诈。
纪氏:指春秋时期的纪国,因专注农业而忽视其他方面最终灭亡。
甄陶:制作陶器。
庖:厨师。
以末易其本:用工商业(末业)来交换农业(本业)的产品。
以虚荡其实:用流通(虚)的手段来盘活物资(实)。
汝、汉:汝水和汉水。
纤微之贡:微小的进贡物品。
钓:诱取。
一端之缦:一端的丝绸。缦,无花纹的丝绸。
馲驼:即骆驼。
衔尾:一个接一个,形容连续不断。
驒騱騵马:泛指良马。驒(tuó)、騱(xí)、騵(yuán)都是指毛色美丽的马。
鼲(hún):一种形似松鼠的动物,皮可制裘。
采旃文罽(cǎi zhān wén jì):彩色的毛毡、有花纹的毛织物。旃,通 “毡”。罽,毛织物。
商通物而不豫:商人流通货物而不欺诈。豫,欺诈。
工致牢而不伪:工匠制造的器物坚固而不做假。
耕稼田鱼:耕种田地、捕鱼。
窥窬(yú):本指从缝隙中看,这里指心怀不正当的想法。
怍(zuò):惭愧。
薄夫:轻薄的人。
敦夫:敦厚的人。
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暴虐无道。
女乐:歌舞伎。
伊尹:商汤的贤相。高逝游薄:指伊尹离开夏桀,到了亳地。薄,通 “亳”,商汤的都城。
锦绨(tí):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昆山:即昆仑山,古代传说中美玉的产地。
珠玑:珍珠。
犀象:犀牛角和象牙。
桂林:古代郡名,这里泛指南方地区。
街衢五通:街道四通八达。
商贾:商人。凑:聚集。
长沮、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从事农耕。
跖蹻(zhí qiāo):盗跖和庄蹻,古代传说中的大盗。
猗顿:战国时大工商业者,以经营盐业和畜牧业致富。
宛、周、齐、鲁:古代的宛地、周地、齐地、鲁地,都是商业发达的地区。
乘羡:利用物价涨跌获取盈余。
洪水滔天:指大禹治水时洪水泛滥的情景。
宣房之功:指汉武帝时在宣房宫治理黄河水患的功绩。
商纣: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统治暴虐。
孟津之谋:指周武王在孟津会盟诸侯,谋划讨伐商纣王的事情。
延伸阅读:
《史记・平准书》:详细记载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财政状况以及商业活动等内容,对于理解汉代的均输、盐铁专卖等经济制度以及当时的经济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管子》:春秋时期管仲及其学派的著作汇编,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其中关于轻重之术、盐铁专卖等论述,与文中御史大夫的观点有一定的渊源和相似性,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汉书・食货志》:全面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商业贸易等都有详细阐述,有助于更系统地认识中国古代经济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胡寄窗著):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阅读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汉代经济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脉络中的地位和特点。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部分:本文只是《盐铁论》中的一部分内容,阅读全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之间关于各种问题的激烈辩论,包括对法律、教育、边防等方面的观点,从而更深入地认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经济状况。
贾谊《论积贮疏》:强调重农积贮的重要性,与文学之士重视农业、倡导积蓄以备灾荒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可相互对照阅读,进一步理解古代重视农业的思想根源。
司马迁《货殖列传》:记载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一些著名的商人及其商业活动,展现了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与文中关于商业的讨论相关,有助于从不同角度认识古代商业的作用和影响。
桓宽《盐铁论》的相关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通过阅读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学者们对《盐铁论》中各种观点的解读、分析以及对其历史背景和学术价值的探讨,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和认识。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