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曰:“古者,经井田,制廛里,丈夫治其田畴,女子治其麻枲,无旷地,无游人。故非商工不得食于利末,非良农不得食于收获,非执政不得食于官爵。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治,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

文学曰:“禹戚洪水,身亲其劳,泽行路宿,过门不入。当此之时,簪堕不掇,冠挂不顾,而暇耕乎?孔子曰:‘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东西南北七十说而不用丙,然后退而修王道,作春秋,垂之万载之后,天下折中焉,岂与匹夫匹妇耕织同哉!传曰:‘君子当时不动,而民无观也。’故非君子莫治小人,非小人无以养君子,不当耕织为匹夫匹妇也。君子耕而不学,则乱之道也。”

大夫曰:“文学言治尚于唐、虞,言义高于秋天,有华言矣,未见其实也。昔鲁穆公之时,公仪为相,子思、子柳为之卿,然北削于齐,以泗为境,南畏楚人,西宾秦国。孟轲居梁,兵折于齐,上将军死,而太子虏,西败于秦,地夺壤削,亡河内、河外。夫仲尼之门,七十子之徒,去父母,捐室家,负荷而随孔子,不耕而学,乱乃愈滋。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要在安国家,利人民,不苟繁文众辞而已。”

文学曰:“虞不用百里奚之谋而灭,秦穆用之以至霸焉。夫不用贤则亡,而不削何可得乎?孟子适梁,惠王问利,答以仁义。趣舍不合,是以不用而去,怀宝而无语。故有粟不食,无益于饥;睹贤不用,无益于削。纣之时,内有微、箕二子,外有胶鬲、棘子,故其不能存。夫言而不用,谏而不听,虽贤,恶得有益于治也?”

大夫曰:“橘柚生于江南,而民皆甘之于口,味同也;好音生于郑、卫,而人皆乐之于耳,声同也。越人子臧、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而并显齐、秦,人之心于善恶同也。故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师旷鼓琴,百兽率舞。未有善而不合,诚而不应者也。意未诚与?何故言而不见从,行而不合也?”

文学曰:“扁鹊不能治不受针药之疾,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故桀有关龙逄而夏亡,纣有三仁而商灭,故不患无由余、子臧之论,患无穆、威之听耳。是以孔子东西无所遇,屈原放逐于楚国也。故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此所以言而不见从,行而不得合者也。”

大夫曰:“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

文学曰:“日月之光,而盲者不能见,雷电之声,而聋人不能闻。夫为不知音者言,若语于瘖聋,何特蝉之不知重雪耶?夫以伊尹之智,太公之贤,而不能开辞于桀、纣,非说者非,听者过也。是以荆和抱璞而泣血,曰:‘安得良工而剖之!’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昔赵高无过人之志,而居万人之位,是以倾覆秦国而祸殃其宗,尽失其瑟,何胶柱之调也?”大夫曰:“所谓文学高第者,智略能明先王之术,而姿质足以履行其道。故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今文学言治则称尧、舜,道行则言孔、墨,授之政则不达,怀古道而不能行,言直而行枉,道是而情非,衣冠有以殊于乡曲,而实无以异于凡人。诸生所谓中直者,遭时蒙幸,备数适然耳,殆非明举所谓,固未可与论治也。”文学曰:“天设三光以照记,天子立公卿以明治。故曰:公卿者,四海之表仪,神化之丹青也。上有辅明主之任,下有遂圣化之事,和阴阳,调四时,安众庶,育群生,使百姓辑睦,无怨思之色,四夷顺德,无叛逆之忧,此公卿之职,而贤者之所务也。若伊尹、周、召三公之才,太颠、闳夭九卿之人。文学不中圣主之明举,今之执政,亦未能称盛德也。”

大夫不说,作色不应也。

文学曰:“朝无忠臣者政闇,大夫无直士者位危。任座正言君之过,文侯改言行,称为贤君。袁盎面刺绛侯之骄矜,卒得其庆。故触死亡以干主之过者,忠臣也,犯颜以匡公卿之失者,直士也。鄙人不能巷言面违。方今入谷之教令,张而不施,食禄多非其人,以妨农商工,市井之利,未归于民,民望不塞也。且夫帝王之道,多堕坏而不修,诗云:‘济济多士。’意者诚任用其计,非苟陈虚言而已。”

白话文翻译:

御史大夫说:“古时候,规划井田,划定乡里区域,男子耕种他们的田地,女子料理麻类作物,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所以不是商人、工匠就不能从工商业的末利中获取生活所需,不是优秀的农民就不能从收获中获取食物,不是执政官员就不能从官爵中获取俸禄。如今的儒生们放下农具而去学习那些无法验证的言论,耗费了很长时间,却对治理国家没有益处,他们来来往往四处游荡,不耕种却吃饭,不养蚕却穿衣,用巧诈来欺骗良民,既妨碍了农业生产又干扰了政务,这也是当今社会所担忧的问题啊。”

文学之士说:“大禹为洪水泛滥而忧虑,亲自辛劳治水,在水泽中赶路,在野外住宿,路过家门都不进去。在那个时候,头上的簪子掉了都来不及拾取,帽子被挂住了也顾不上,哪里还有闲暇去耕种呢?孔子说:‘诗人痛恨丑恶的事情不能沉默不语,我(孔丘)痛恨丑恶的事情也不能隐瞒不说。’因此孔子在东西南北各个国家游说七十多次都不被采用,然后才退回来修养王道,创作了《春秋》,流传万代之后,天下的人都以它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难道能和普通男女的耕织一样吗?古书上说:‘君子在当时如果不有所行动,百姓就没有榜样可效法。’所以不是君子就无法治理小人,不是小人就无法供养君子,君子不应当像普通男女那样去耕织。君子如果只耕种而不学习,那是导致混乱的做法。”

御史大夫说:“文学之士谈论治理国家,推崇的是唐尧、虞舜时代,谈论道义,比秋天还高远,只有华丽的言辞,却没有看到实际的成效。从前鲁穆公的时候,公仪休做国相,子思、子柳做卿,然而鲁国北边被齐国削弱,以泗水为国界,南边畏惧楚国,西边臣服于秦国。孟轲在魏国(梁国)的时候,魏军被齐国打败,上将军战死,太子被俘虏,西边又被秦国打败,土地被夺取、疆界被削减,失去了河内、河外的土地。孔子门下,七十多位弟子,离开父母,舍弃家庭,背着行李跟随孔子,不耕种却学习,混乱却更加严重。所以箱子里装满了玉屑,不能算拥有珍宝;背着装满《诗》《书》的书箱,不能算掌握了真理。关键在于使国家安定,让人民获利,而不是仅仅追求繁多的文辞罢了。”

文学之士说:“虞国不采用百里奚的谋略就灭亡了,秦穆公采用了他的谋略就称霸诸侯。不任用贤才就会灭亡,又怎么可能不被削弱呢?孟子到魏国(梁国),梁惠王问他利益的问题,孟子用仁义来回答。他们的志趣取舍不合,所以孟子不被任用而离开,空怀才能却无人赏识。所以有粮食却不吃,对饥饿没有帮助;看到贤才却不任用,对防止国家被削弱没有帮助。商纣王的时候,朝廷内有微子、箕子两位贤人,朝廷外有胶鬲、棘子,然而商朝还是不能保存。言论不被采用,进谏不被听从,即使有贤才,又怎么能对治理国家有好处呢?”

御史大夫说:“橘柚生长在江南,人们吃起来都觉得甘甜可口,是因为味道相同;美妙的音乐产生于郑国、卫国,人们听起来都觉得快乐,是因为声音悦耳相同。越人子臧、戎人由余,需要通过翻译才能沟通交流,却都在齐国、秦国显达,是因为人们对于善恶的判断是相同的。所以曾子靠着山吟诗,山中的鸟儿会飞下来;师旷弹琴,各种野兽都会起舞。从来没有善良的行为不被人认同,真诚的态度不得到回应的情况。难道是心意不真诚吗?为什么言论不被听从,行为不被认同呢?”

文学之士说:“扁鹊不能医治不接受针灸和药物治疗的疾病,贤能圣明的人不能纠正不接受劝谏的君主。所以夏桀有关龙逄这样的忠臣而夏朝还是灭亡了,商纣王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而商朝还是灭亡了,所以不担心没有由余、子臧那样的言论,担心的是没有秦穆公、齐威王那样愿意倾听的君主。因此孔子在各个国家都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屈原在楚国被放逐。所以说:‘以正直的方式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多次被罢黜呢?以不正当的方式侍奉君主,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呢。’这就是言论不被听从,行为不被认同的原因啊。”

御史大夫说:“唱歌的人不期望发出尖锐的声音,而贵在符合节拍;议论的人不期望有华丽的言辞,而致力于符合事实。声音好听却不知道转折变化,不能算会唱歌;言辞美好却不知道变通,不能算会辩论。拿着圆规却否定曲尺,拿着水准器却否定墨绳,只通晓一个方面的道理,却不知道权衡变通,因为自己没有看到就不相信别人,就像蝉不知道雪是什么一样,固执地依据古代的文章来应对当今的世事,就像辰星和参星的位置交错一样(两者难以相合),像胶住瑟上的弦柱来调整瑟音一样(无法灵活变通),固执而难以契合实际。这就是孔子在当世不被任用,孟轲被诸侯轻视的原因。”

文学之士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盲人却看不见,雷电的声音,聋人却听不见。对不懂音乐的人谈论音乐,就像对哑巴和聋子说话一样,哪里只是像蝉不知道雪那么简单呢?凭借伊尹的智慧,姜太公的贤能,却不能向夏桀、商纣王陈说自己的主张,不是说话的人不对,而是听话的人有过错。所以卞和抱着璞玉痛哭流泪,说:‘怎样才能找到好的工匠来剖开它呢!’屈原在水泽边行走吟诗,说:‘怎样才能找到皋陶来明察我的冤屈呢!’君主没有不想寻求贤才来辅助自己,任用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的,然而却被流行的说法所牵制,被阿谀奉承的话所迷惑,因此贤能圣明的人被埋没,而谗佞之人掌权,因此导致国家灭亡、家庭破败,而贤士在山野洞穴中挨饿。从前赵高没有过人的志向,却占据着万人之上的高位,因此使秦国覆灭,灾祸殃及他的宗族,完全失去了根本,哪里还谈得上像胶柱调瑟那样(固执不知变通)呢?”

御史大夫说:“所谓文学出众的人,智慧谋略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术,而资质足以践行这些道理。所以闲居时能成为人们的老师,被任用就能成为世人的楷模。如今文学之士谈论治理国家就称赞尧、舜,谈论道德品行就提及孔子、墨子,把政务交给他们却不能通达事理,心怀古代的道理却不能施行,言论正直而行为却不端正,道理是对的而情感却不真诚,穿着打扮与乡里之人有所不同,而实际上和普通人没有区别。诸位儒生中所谓正直的人,不过是遇到好时机受到宠幸,凑数而已,大概不是英明的选拔所期望的人才,本来就不可以和他们谈论治理国家的事情。”

文学之士说:“上天设置太阳、月亮和星星来照亮世间,天子设立公卿来使政治清明。所以说:公卿是天下的表率,是推行神圣教化的重要力量。对上有辅助圣明君主的责任,对下有实现圣明教化的事务,调和阴阳,调节四季,安定百姓,养育万物,使百姓和睦相处,没有怨恨不满的神色,四方的少数民族顺从德化,没有叛逆的忧患,这是公卿的职责,也是贤能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就像伊尹、周公、召公那样具有三公才能的人,太颠、闳夭那样的九卿人才。我们文学之士不符合圣明君主的英明选拔,如今的执政官员,也不能称得上有高尚的品德。”

御史大夫不高兴,变了脸色没有回应。

文学之士说:“朝廷中没有忠臣,政治就会昏暗;大夫身边没有正直的士人,地位就会危险。任座直言君主的过错,魏文侯改正了自己的言行,被称为贤君。袁盎当面指责绛侯(周勃)的骄横自负,最终得到了好的结果。所以冒着死亡的危险去触犯君主的过错的人,是忠臣;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来纠正公卿的过失的人,是正直的士人。我不能在背地里说一套,当面又违背自己的言论。如今缴纳谷物来抵罪的教令,已经颁布却没有施行,享受俸禄的很多都不是合适的人,从而妨碍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集市贸易的利益,没有归还给百姓,百姓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而且帝王的治国之道,大多已经荒废损坏而没有加以修复,《诗经》说:‘人才济济。’想来确实应该任用贤才并采纳他们的计策,而不是仅仅陈说一些空洞的言论罢了。”

注释:

经井田:规划井田。井田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把土地划成 “井” 字形,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

制廛(chán)里:划定乡里区域。廛,古代城市中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里,古代的居民组织单位。

丈夫:指成年男子。田畴:田地。

麻枲(xǐ):麻类作物,枲指雄麻。

旷地:荒废的土地。

游人:游手好闲的人。

利末:工商业的末利,古代以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

耒耜(lěi sì):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是耜上的弯木柄,耜是下端的起土部分。

禹戚洪水:大禹为洪水泛滥而忧虑。戚,忧虑。

泽行路宿:在水泽中赶路,在野外住宿。

簪堕不掇(duō):头上的簪子掉了都来不及拾取。掇,拾取。

冠挂不顾:帽子被挂住了也顾不上。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诗人痛恨丑恶的事情不能沉默不语,我(孔丘)痛恨丑恶的事情也不能隐瞒不说。出自《论语》相关思想,原文并非完全一致。

七十说:指孔子在各个国家游说多次。

王道: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孔子据鲁国史料修订而成,被后世视为经典。

折中:取正,作为判断事物的准则。

传:古书,这里指古代的典籍。

当时:在当时。

观:榜样,效法的对象。

鲁穆公:战国初期鲁国国君。

公仪:即公仪休,春秋时期鲁国的国相,以廉洁著称。

子思:孔子的孙子,名孔伋,战国初期的思想家。

子柳:生平不详,可能是鲁国的卿。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居梁:在魏国(梁国)。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后,又称梁国。

兵折于齐:军队被齐国打败。折,挫败。

上将军:古代的高级军事将领。

太子虏:太子被俘虏。

地夺壤削:土地被夺取、疆界被削减。

河内、河外:古代地区名,河内一般指黄河以北地区,河外指黄河以南或以西地区,具体范围因时代而异。

七十子之徒:孔子门下的七十多位贤能弟子。

负荷:背着行李。

玉屑满箧(qiè):箱子里装满了玉屑。箧,小箱子。

诗书负笈(jí):背着装满《诗》《书》的书箱。笈,书箱。

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人,后入秦,辅佐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孟子适梁:孟子到魏国(梁国)。适,到,往。

惠王:梁惠王,即魏惠王。

趣舍:志趣取舍。趣,同 “取”。

怀宝而无语:空怀才能却无人赏识,无法施展。

纣: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统治残暴。

微、箕:微子、箕子,商纣王的叔父,都是商朝的贤人,微子后来离开纣王,箕子因进谏被囚禁。

胶鬲(gé)、棘子:都是商朝的贤人,胶鬲是商末周初的大臣。

越人子臧、戎人由余:子臧是越人,由余是戎人,他们都有才能,在其他国家显达。

待译而后通:需要通过翻译才能沟通交流。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精通音律。

扁鹊: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医术高超。

桀: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统治残暴。

关龙逄(páng):夏桀时的大臣,因进谏被杀。

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孔子称他们为 “三仁”,比干因进谏被商纣王剖心。

穆、威:秦穆公、齐威王,都是战国时期比较贤明的君主。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因遭谗言被放逐,后投江自尽。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出自《论语・微子》,意思是以正直的方式侍奉君主,到哪里不会多次被罢黜呢?以不正当的方式侍奉君主,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中节:符合节拍。

丽辞:华丽的言辞。

持规而非矩:拿着圆规却否定曲尺。规,画圆形的工具;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执准而非绳:拿着水准器却否定墨绳。准,测量水平的工具;绳,墨绳,用于打直线。

通一孔,晓一理:只通晓一个方面的道理。

权衡:原指秤锤和秤杆,引申为比较、衡量、变通。

辰参(shēn)之错:辰星和参星的位置交错,辰星和参星此出彼没,不能同时见到,比喻两者难以相合。

胶柱而调瑟:把瑟上的弦柱用胶固定住来调整瑟音,比喻固执不知变通。柱,瑟上调节弦音的短木。

伊尹:商汤的贤相,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太公:即姜太公,周文王、周武王的重要谋士,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荆和:即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曾发现和氏璧。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

皋陶(gāo yáo):传说中舜时的司法官,公正严明。

流说:流行的说法。

道谀:阿谀奉承。

谗佞:进谗言和用谄媚的人。

赵高:秦朝宦官,秦始皇死后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帝,后又杀害李斯,把持朝政,导致秦朝灭亡。

高第:出众,优秀。

姿质:资质,才能和品质。

三光: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公卿:三公九卿,这里泛指朝廷的高级官员。

表仪:表率,榜样。

神化:神圣的教化。丹青:本指丹砂和青雘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这里引申为重要的、起到关键作用的事物。

遂:实现。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概念,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天地、男女等。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众庶:百姓。

群生:万物。

辑睦:和睦。

四夷: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伊尹:商初名相。

周、召:周公、召公,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成王;召公奭是周文王之子,与周公旦一起辅佐成王。

太颠、闳夭:都是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大臣,是西周的开国功臣。

不说:不高兴。说,同 “悦”。

作色:变了脸色,指生气的样子。

任座:战国初期魏国的大臣,曾直言魏文侯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