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圣
分类:卷十 浏览量:
御史曰:“夏后氏不倍言,殷誓,周盟,德信弥衰。无文、武之人,欲修其法,此殷、周之所以失势,而见夺于诸侯也。故衣弊而革才,法弊而更制。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其后,法稍犯,不正于理。故奸萌而甫刑作,王道衰而诗刺彰,诸侯暴而春秋讥。夫少目之网不可以得鱼,三章之法不可以为治。故令不得不加,法不得不多。唐、虞画衣冠非阿,汤、武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文学曰:“民之仰法,犹鱼之仰水,水清则静,浊则扰;扰则不安其居,静则乐其业;乐其业则富,富则仁生,赡则争止。是以成、康之世,赏无所施,法无所加。非可刑而不刑,民莫犯禁也;非可赏而不赏,民莫不仁也。若斯,则吏何事而理?今之治民者,若拙御之御马也,行则顿之,止则击之。身创于棰,吻伤于衔,求其无失,何可得乎?干溪之役土崩,梁氏内溃,严刑不能禁,峻法不能止。故罢马不畏鞭棰,罢民不畏刑法。虽曾而累之,其亡益乎?”
御史曰:“严墙三刃,楼季难之;山高干云,牧竖登之。故峻则楼季难三刃,陵夷则牧竖易山巅。夫烁金在炉,庄蹻不顾;钱刀在路,匹妇掇之;非匹妇贪而庄蹻廉也,轻重之制异,而利害之分明也。故法令可仰而不可踰,可临而不可入。诗云:‘不可暴虎,不敢冯河。’为其无益也。鲁好礼而有季、孟之难,燕哙好让而有子之之乱。礼让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明君据法,故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
文学曰:“古者,明其仁义之誓,使民不踰;不教而杀,是虐民也。与其刑不可踰,不若义之不可踰也。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高墙狭基,不可立也。严刑峻法,不可久也。二世信赵高之计,渫笃责而任诛断,刑者半道,死者日积。杀民多者为忠,厉民悉者为能。百姓不胜其求,黔首不胜其刑,海内同忧而俱不聊生。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死不再生,穷鼠啮狸,匹夫奔万乘,舍人折弓,陈胜、吴广是也。当此之时,天下俱起,四面而攻秦,闻不一期而社稷为墟,恶在其能长制群下,而久守其国也?”
御史默然不对。
大夫曰:“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夫善言天者合之人,善言古者考之今。令何为施?法何为加?汤、武全肌骨而殷、周治,秦国用之,法弊而犯。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或以治,或以乱。春秋原罪,甫刑制狱。今愿闻治乱之本,周、秦所以然乎?”
文学曰:“春夏生长,圣人象而为令。秋冬杀藏,圣人则而为法。故令者教也,所以导民人;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二者,治乱之具,存亡之效也,在上所任。汤、武经礼义,明好恶,以道其民,刑罪未有所加,而民自行义,殷、周所以治也。上无德教,下无法则,任刑必诛,劓鼻盈蔂,断足盈车,举河以西,不足以受天下之徒,终而以亡者,秦王也。非二尺四寸之律异,所行反古而悖民心也。”
白话文翻译:
御史说:“夏后氏(夏朝)不违背誓言,殷商(商朝)靠盟誓,周朝靠结盟,道德和诚信逐渐衰微。没有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人,却想修订法律,这就是殷商和周朝失去权势,被诸侯夺取权力的原因。所以衣服破旧了就要更换布料,法律有弊端了就要更改制度。高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时候,天下刚刚平定,发布仁德的政令,推行权宜之计,这是权宜之策,不是拨乱反正的常规做法。在那之后,法律逐渐被触犯,事理得不到纠正。所以奸邪萌生而《甫刑》制定出来,王道衰落而《诗经》的讽刺之意彰显,诸侯暴虐而《春秋》加以讥讽。网眼稀少的渔网不可能捕到鱼,约法三章的法律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法令不得不增加,法律不得不增多。唐尧、虞舜(时期)用画衣冠(来表示刑罚)并非偏袒,商汤、周武王(时期)刻肌肤(施加肉刑)并非故意(残忍),时代不同,轻重缓急的事务也不同。”
文学说:“百姓仰望法律,就像鱼依赖水一样,水清澈鱼儿就安静,水浑浊鱼儿就不安分;百姓不安分就不能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就能富裕,富裕了仁爱之心就会产生,生活充足了争斗就会停止。所以周成王、周康王的时代,无需赏赐,也无需施加刑罚。不是可以施加刑罚却不施加,而是百姓没有触犯禁令;不是可以赏赐却不赏赐,而是百姓都很仁爱。像这样,官吏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治理呢?如今治理百姓的人,就像笨拙的车夫驾驭马匹一样,马匹行走就顿缰绳,马匹停止就用鞭子抽打。马的身体被鞭子打伤,嘴被马嚼子弄伤,要求它不出差错,怎么可能呢?干溪之战(楚国)军队像土崩塌一样溃败,梁氏(指梁国)内部崩溃,严厉的刑罚不能禁止,严峻的法律不能阻止。所以疲惫的马不害怕鞭子,疲惫的百姓不害怕刑法。即使不断累加刑罚,又有什么益处呢?”
御史说:“有三丈高的高墙,楼季(战国时善于攀登的人)也难以翻越;山高耸入云,牧童却能登上山顶。所以地势险峻时楼季难以翻越三丈高的墙,地势平缓时牧童容易登上山顶。熔化的金子在炉中,庄蹻(战国时的大盗)不会回头去拿;钱币在路上,普通妇女会拾取;不是普通妇女贪婪而庄蹻廉洁,而是轻重的规定不同,利害关系分明。所以法令只可仰望而不可逾越,只可面对而不可触犯。《诗经》说:‘不敢空手打虎,不敢徒步过河。’因为这样做没有益处。鲁国崇尚礼义却有季氏、孟氏的祸难,燕哙喜好禅让却有子之之乱。礼义不足以禁止奸邪,而刑法可以制止暴行。明君依据法律,所以能长久地统治臣下,长久地守住国家。”
文学说:“古时候,申明仁义的誓言,使百姓不逾越(规矩);不进行教化就杀戮,这是虐待百姓。与其让刑法不可逾越,不如让义理不可逾越。只听说礼义推行而刑罚得当,没听说刑罚施行而孝悌之风兴起。高墙基础狭窄,不可能立得住。严刑峻法,不可能长久施行。秦二世相信赵高的计谋,肆意督责而任用诛杀决断之人,受刑的人充塞道路,死亡的人日益增多。杀百姓多的人被认为是忠诚,残害百姓厉害的人被认为有能力。百姓无法满足(官吏的)要求,平民无法承受刑罚,天下人都忧愁而无法生活。所以过度的任务,父亲不能强加给儿子;无尽的要求,君主不能强加给臣下。人死不能复生,逼急的老鼠会咬狸猫,平民会反抗天子,陈胜、吴广就是这样。在那个时候,天下人一起起义,从四面攻打秦朝,听说不到一年国家就变成废墟,哪里有能长久统治臣下、长久守住国家(的道理)呢?”
御史默默无言,没有回应。
御史大夫说:“盲人乐师不懂得白与黑却善于听取言论,儒生不懂得治理国家却善于指责议论。善于谈论天道的人要与人事相结合,善于谈论古代的人要考察当今。法令为什么要施行?法律为什么要施加?商汤、周武王(采用适当的刑罚)使天下治理,秦国采用(严酷的刑罚),法律有弊端而被触犯。二尺四寸长的法律(指法律条文),古今是一样的,有的能使国家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春秋》追究罪过的根源,《甫刑》制定刑狱的规则。如今希望听听治理混乱的根本,周朝、秦朝为什么会这样呢?”
文学说:“春夏时节万物生长,圣人仿照这个制定政令。秋冬时节万物肃杀收藏,圣人仿照这个制定法律。所以政令是教化,用来引导百姓;法律是刑罚,用来禁止强暴。这两者,是治理混乱的工具,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效果,在于君主的运用。商汤、周武王遵循礼义,明确好恶,来引导百姓,刑罚没有施加,而百姓自行实行义举,这就是殷商、周朝得以治理的原因。君主没有道德教化,百姓没有法则,任用刑罚随意诛杀,被割鼻的人装满竹筐,被砍断脚的人装满车子,即使把黄河以西的地方都用来关押犯人,也容纳不下天下的罪犯,最终因此而灭亡的,是秦王(秦朝)。不是二尺四寸的法律有差异,而是(秦朝的)所作所为违反古代(的原则)且违背民心。”
注释:
夏后氏:夏朝的别称,夏后是夏朝君主的称号。
殷誓:殷商(商朝)靠盟誓来维系统治。
周盟:周朝靠结盟来维护统治。
三章之法:指汉高祖刘邦入关中时,与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唐、虞画衣冠:唐尧、虞舜时期,用在衣服上画不同图案等方式来表示刑罚,是一种轻刑的表现。
汤、武刻肌肤:商汤、周武王时期,有割鼻、断足等肉刑。
干溪之役:指楚国在干溪发生的战争,楚灵王在干溪之役中军队溃败,自己也身死国乱。
梁氏内溃:指梁国(魏国)内部崩溃。
楼季:战国时善于攀登的人。
庄蹻:战国时的大盗,也有认为是楚国的将军。
钱刀:古代的钱币。
鲁好礼而有季、孟之难:鲁国崇尚礼义,却出现季氏、孟氏等强臣专权的祸难。
燕哙好让而有子之之乱:燕哙喜好禅让,将王位让给子之,导致燕国发生内乱。
穷鼠啮狸:逼急的老鼠会咬狸猫,比喻走投无路的人会进行反抗。
舍人折弓:这里指平民反抗天子,舍人本指门客等,这里可理解为平民;折弓表示反抗。
劓鼻盈蔂:被割鼻的人装满竹筐,形容受刑的人很多。劓,割鼻之刑;蔂,竹筐。
断足盈车:被砍断脚的人装满车子,形容受刑的人众多。
延伸阅读: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夏朝的历史,可深入了解夏朝的政治、社会等情况,与文中关于夏后氏的讨论相关。
《史记・殷本纪》:详细记录了商朝的兴衰,包括盟誓等内容,有助于理解文中对殷商盟誓的论述。
《史记・周本纪》:讲述了周朝的历史,包括周成王、周康王的盛世以及周朝后期王道衰落等情况,可与文中对周朝的讨论相互印证。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能深入理解儒家关于礼义、教化等思想,与文学所倡导的礼义教化观点相呼应。
《老子译注》(陈鼓应著):有助于理解文学所表达的刑罚与道德教化的关系,以及对严刑峻法的批判。
相关阅读:
《盐铁论》其他篇章:阅读全书可全面了解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等围绕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辩论,深入体会当时的社会思潮和不同学派观点的交锋,以及这些观点对西汉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其中可能有更多关于法律制度、德治与法治等方面的讨论。
《说苑・指武》:西汉刘向所著,包含许多关于军事、战争、治国方略等方面的故事和言论,与本文中关于法律、刑罚、德治等讨论相关,可作为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新序・杂事》:同样是西汉刘向编撰,里面有不少关于古代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治理、法律制度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资治通鉴・汉纪》:对西汉时期的历史有详细的编年记载,可从时间顺序上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事件的背景和发展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关于西汉的法律改革和社会治理等情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